最近刚读完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算来断断续续竟看了一个多月。
倒不是看得多认真,而是利用碎片时间看书效率不高,很多时候看了几页放下,再拿起来时往往是几天以后了,必须往前看上一两页才能把内容接续起来。如此,自然耗费的时间长了些。
我自嘲,这看书速度倒是挺符合书名的,《我这一辈子》嘛,要慢慢看的!
其实,《我这一辈子》看似回忆录,实则不然,主要选取的是老舍先生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和经典散文,像《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济南的冬天》、《宗月大师》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小说多取材于日常生活,通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和矛盾,引发对生命、对生存的思考。
散文则和小说不同,多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或各地风土人情等,于轻快有趣中体味人生哲思。
对书中的散文,我总体的感受有三点:
一是细致生动,画面感强。
老舍先生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扑面而来的画面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一些印象》里,有这样一些句子:
细碎的绿影,夹着些小黄圈,不定都是圆的,叶儿稀的地方,光也有时候透出七棱八角的一小块。小黑驴似的蚂蚁,单喜欢在这些小光圈上慌手忙脚地来往过。那边的石凳上,也印着细碎的绿影,还落着个小蓝蝴蝶,抿着翅儿,好像要睡。一点风儿,把绿影儿吹醉,散乱起来;小蓝蝶醒了懒懒地飞,似乎是做着梦飞呢;飞了不远,落下了,抱住黄蜀菊的蕊儿。看着,老大半天,小蝶儿又飞了,来了个楞头磕脑的马蜂。
瞧,读着读着,纸上的景致就跳跃出来,扑到人跟前,仿佛真看到了一般。多么细致有趣儿!
《大明湖之春》开头第一句: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脚八手地刮了去。
看,一个“七脚八手”既简洁又形象,若想知道狂风如何吹走了北方的春天,只想象一下便可以了。
二是善于自嘲,诙谐有趣。
《青岛与我》里写到:
第一,晚上一过九点就想睡;到舞场买票睡觉,似乎大可不必。第二,跳倒可以數衍着跳一气,不过人家不踩咱的脚指,而咱只踩人家的,虽说有独到之处,到底怪难以为情。莫若早早地睡吧,不招灾,不惹祸。况且这么规规矩矩,也足引起太太的敬意,她甚至想登报颂扬我的“仁政”,可是破我拦住了,我向来是不好虚荣的。
读到这里,我忍俊不禁。老舍先生“自黑自嘲”的功力深厚,若换到现在,说不定会因此成为网红呢!
《又是一年芳草绿》里,他这样说自己:
我不大爱说自己,这多少近乎“吹”。人是不容易看清楚自己的。不过,刚过完了年,心中还慌着,叫我写“人生于世”实在写不出,所以就近地拿自己当材料。万一将来我不得已而做了皇上呢,这篇东西也许成为史料,等着瞧吧。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可爱俏皮让人禁不住嘴角上扬,原来老舍先生也有如此活泼调皮的一面。
《取钱》里,他这样描述银行里的职员:
十点半,放钱的先生立起来伸了伸腰。然后捧着小水烟袋和同事低声闲谈起来。我替他抱不平,二哥,大热的天,十时半还得在行里闲谈,多么不自由!凭他的派儿,至少该上青岛避两月暑去……
这种明褒实贬的语言风格实在有趣得很,于轻描淡写中反映出银行职员的懒政怠政,老百姓办事的不容易。读的人更是可以在轻松自在的语言里发挥各自的想象,对当时的状况感受一番。
三是真情实意,发自肺腑。
《我的母亲》里写到:
……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的。
娓娓道来,情深意切,字字用心,句句说到心坎里,让人动容和共鸣。
看老舍先生的文章,尤其是散文,可以知道先生是个有心人,他心思细致,洞察敏锐,既能保持一颗童心,又善于自嘲自讽,文章里没有正儿八经的说教,有的只是风趣幽默,却可以让人在嬉笑怒骂中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及生活情况,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我想,所谓大家,就是这样吧。
读得不精,有些只是心领神会。只盼望可以在大家的文字里习得万分之一,便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