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叛逆?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好几个叛逆期,笼统地可以说有三个叛逆期,细分的情况下就会有六个叛逆期。不管怎样分,叛逆期都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只是有的人表现的不明显,而有的人表现得明显些罢了。
面对孩子的叛逆,太多家长捶胸顿足,可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痛与苦。美国知名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关系治疗专家杰弗里·伯恩斯坦却认为,“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权力惹的祸”,并将他的这一看法写成了一本书《叛逆不是孩子的错》,通过这本书,给无数家庭修复了关系,使他们重获温暖的家庭生活。
孩子的叛逆其实不是无缘无故的,包括我们正常人在内,在环境和事件的影响下,也会有逆反心理。许多孩子在疲倦、饥饿或者不安时,就容易出现顶嘴、争吵和对抗的行为,随着环境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孩子会变得成熟起来,会用理智的社会认可的方式获取他们想要的一切。
对于幼儿期的叛逆,很有可能是受大人的影响,家里大人经常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孩子说话,孩子也渐渐会模仿了去,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
当孩子表现出越来越多叛逆的行为时,他们多数时候也是觉得自己非常无能,没什么价值,无法讨得父母的欢心喜悦。有时候,他们也是想夺得“一家之主”的权力,要自己与大人完全平等,认为这样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很多时候,父母总摆出家长的姿态,一言九鼎般地发号施令,要求孩子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家长的话语越有控制欲,越要强势,孩子就越叛逆,越要用顶嘴来证明自己不愿受控制。这使得父母特别容易沮丧,他们被惹人气恼的脏话、尖酸刻薄的讽刺、有挑衅的表情,牵着鼻子走,从而失去了成年人应该有的理智。
所以说,家长一定要学会对孩子好好说话,哪怕他(她)还处于幼儿期。好好跟孩子说话,不给孩子压迫感,放弃跟他(她)争夺家庭的权力,让他(她)感觉到自己也同样是受尊重的,他叛逆的刺就不会那么容易竖起来了。
当父母与孩子对立的时候,就是父母让自己的智商与情商陷入被动局面,只有家长识破孩子叛逆的真相,保持冷静、坚定、非控制的态度,才能给孩子立界限。这样孩子既得到纪律约束,又不觉得有压迫感与操控感,孩子就很容易停止悖逆,恢复理智的头脑。
很多孩子的叛逆也是为了刷存在感。有的孩子在学校中不懂得表达自己,缺乏解决人际关系的技能,他就会选择逃避,或者闷着不与人交流,或者通过搞破坏、打人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的孩子会用自我丑化的行为来博得眼球。他们之所以打扰别人、攻击别人,或让自己成为小丑,都是因为他的内心缺少安全感和存在感。这需要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平安度过叛逆期。
书中说,家长要学习冷静和坚忍地来对待叛逆的孩子,做一个放风筝型的父母——也就是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里有分寸、脚下有土地。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也给自己空间去学习,不要想着去控制孩子,只要在你限定的范围内,给他想要的权力,他会与你好好配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