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逻辑思维的读书会,请来的嘉宾里有一个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关于吃的书,除了菜谱,其他的我倒是真的没有读过,也从未写过关于吃的任何文字。虽然我是个吃货,热衷全国各地的小吃,山东杂粮煎饼,天津煎饼果子,陕西肉夹馍,重庆小面等等。但是之前对做饭却不热衷。
《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的时候,当时看仅仅是感觉这个纪录片画面好看,配音有磁性,音乐很好听。后来自己有学做饭,开始体悟做一名厨子的乐趣。甚至当食物入锅,发出的滋滋的声音,都觉得很奇妙。是一种有烟尘的,能够自己主导生活的感觉。
陈导在读书会上推荐的三本书,其中一本是汪曾祺的《五味》。相比于其他嘉宾的侃侃而谈,他显得有点羞涩和局促。读了一段文,明显看到喉咙吞咽的的动作,他笑着说,这些食物,不用吃到嘴里,读读文字,都能满口生津。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味道就是他菜品的味道,电影《饮食男女2》里归亚蕾就是因为一道菜,认出了少年时的爱人。这部电影可以看看,故事一般,但是画面美,老年的曾江,极有气质。
对于每个家庭,家的味道就是父亲或者母亲做的菜的味道。外婆家,这道红烧肉是招牌菜,肉质软硬适中,入口生香。妈妈和其他姨妈们都是厨房里的高手,即使讨教过方法,但是这道菜始终做不出外婆的手艺。
虽然是安徽人,但对徽菜,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不像在江浙,大家吃东西都比较清淡甚至偏甜。在我家这边,没有菜系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口味,只有妈妈们的手艺。我家爱吃辣,所以菜品偏咸辣口味。而叔叔家,一家子都是爱吃甜的。外婆家烧饭用的是老式的锅台,味道不一样,老豆腐,红烧肉,粉蒸肉和烧生条炉子(地方特产,一种豆制品,类似油豆腐),还有妈妈辈们喜欢的自制腐乳,胡椒酱都是招牌。逢时过节,要烧两个桌子,十几口人的饭菜。
老式锅台,还有个特别好吃的东西是锅巴粥,这个除了在外婆家,别处是真得吃不到的。煮饭时舀起来的米汤,倒入只剩下一层硬度适中的锅巴的大锅里,灶里留有的火烘一会。等到大家吃完米饭,都会盛一碗锅巴粥,配点传统咸菜 豇豆或者雪底红腌萝卜之类的,才算结束这一顿饭。所以在家吃饭,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和聚会方式。
如今都市小年轻们都是靠饿了么,百度外卖等APP来解决口腹问题,回家吃饭成了一件特别有爱的事情,它代表了一种归属和安宁。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是谁来自山河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