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50亿年后,太阳衰变为红巨星(恒星晚年的一种形态),引力逐渐减少,围绕太阳运转的星球开始因为向心力的减少,而被而木星捕,整个太阳系的中心就从太阳慢慢的迁移到了木星上去,而所谓的生命早就在氦闪的时候烟消云散。
一个产品是否也有自己的向心力呢?关于这个问题最近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最近在分析几个产品的时候,会发现许多的模块就像是强行用钉子钉在一起,然后用烧钱的方式把用户导进来,然后丢向一个巨大的导航系统中,期望用户能转化出来 —— 从某些方面来说在商业上也许这样能引入许多新鲜概念同时带来一些漂亮的数据,甚至还能估值几十个亿这样,但恰恰是这样的产品让我感觉到了强烈的「离心力」,似乎每一块都很强大,用户却不知道我为何要使用这个产品。
什么是向心力,和产品定位有什么区别?
所谓向心力就是围绕产品的一个核心价值所产生的一系列手段(功能或服务),向心力是约束手段不要跑偏的一种方法。
以最近研究的健康类产品举例,许多产品都有问诊、买药、健康计步、挂号、直播、新闻资讯等功能,但是大多数产品都是把这些模块堆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给用户许多选择,而实际上各个模块之间并无关联,更多的是仿照现有的热门产品,用强利益驱动的方式来诱导用户完成任务。(根据观察的数据,30分钟内一个医生接诊75位用户,请告诉我这是什么样的神医)
如果换个方式,假如以在线问诊为向心力的原点,那么这些功能模块该如何设计呢?
以资讯模块举例:如果围绕着让用户更多的进行在线问诊的向心力来看,资讯本身就不应该是个单纯的拉流量消耗用户时间的功能,而应该站在如何消除用户疑惑心理,增加医生的可信度,以及设定情景引导用户意识到要去问诊的方向来设计。这里面的运营策略就从小编们之前同类产品四处粘贴各种健康文章(尤其是两性生殖类内容)变成了如何激励在线回答问题的医生们来撰写其专业相关的文章,让用户看到之后产生信任和需求,继而提高转化。
那么产品向心力和产品定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作业帮」的大喵同学给的定义我觉得非常有趣:
产品定位,是树立目标或者核心价值
产品向心力,是指设计产品的有效手段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何确定产品向心力?
关于向心力如何确定,其实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奥多·莱维特在「营销想象力」中提到的一个思路:
铁路停止增长,不是因为客运和货物运输的需求萎缩了。需求仍在增长。铁路陷入今天的困境,不是因为需求被其他工具(轿车、卡车、飞机甚至电话)满足了,而是因为铁路自己没能满足这些需求。铁路公司的管理者任由其他交通工具夺走他们的客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做的是铁路生意而不是运输生意。他们之所以错误定义了自己的行业,是因为他们以铁路为导向,而没有以运输为导向;以产品为导向,而没有以客户服务为导向。
当我们通过这种关于「服务」的思考找到了我们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之后,将各种解决方案以问题上下游相关度排列在核心问题周围,距离原点越近的解决方案越值得优先做,而相对边缘的需求就可以放在后面甚至如果太边缘就可以不做。
假如没有这些向心力约束着产品的设计,许多边缘的需求在 KPI 的推动下就开始慢慢的耗费更多的资源,直到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比如纯粹被 KPI 驱动的许多产品都有的所谓「日报」「日签」「签到送积分」等功能,提升的纯粹都是虚荣指标。
这也是为什么我最近一直在研究「服务设计」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全局的思考方式能让你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自己所能提供的服务是什么,而不会被困在「产品」中无法自拔,被 KPI 驱使的迷失方向。
回复「服务设计」查看服务设计的基础概念,回复「营销想象力」在线阅读
产品向心力有可能改么?
Lightory 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到向心力一定要强,一如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不同,最后带来的生态完全不同。而回到产品上来看,沟通和支付的引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围绕前者做出来的产品上能不断的附加额外的东西我们并不觉得难用,而后者已经强行改命很多次,却依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产品最初的向心力决定了产品能走多远,而在这个事情上,快速迭代并不能解决核心问题,因为你永远无法把一颗苹果种子种出来香蕉的。
关于向心力是否能改,纯银叔的判断是:不能。因为一款互联网产品从上线第一天起,命就已经决定了,如果几个月之内拉不起来,那么基本上命运的边界就已经决定。
向心力本身也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边界,但是边界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对这个边界清晰无比,就像 Uber 突然有一天也会抢快递的饭碗一样,这也是产品的玄学之一 —— 无法用逻辑和数据来论证,更多的是靠想象力和感觉来建立新的连接。
感谢小岛视频的纯银、作业帮的大喵、布丁动画的 Lightory 参与讨论
部分内容引用自「营销想象力」一书
欢迎关注公众号:楠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