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相信大部分创业者们都会有意识的去进行自我管理。类似于这样:
1、本月寻找10种以上客户渠道;
2、本月加入4个成长类的社群;
3、每周阅读一本书
4、每天完成多少件重要的事情等等。
这样的每日目标、每周目标、每月目标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创业者嘛、大家都是非常积极的人,谁不期望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来实现自我的提升呢?
我相信大部分选择创业的人都有着极强的执行力,一旦设下类似于上面的目标都会有效的完成。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类似的经历。
在创业初期,我经常设下如上的小目标。凭着一股子冲劲,也很快的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可是渐渐地,我不知道自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的,我开始迷茫了。特别是在身体偶尔出现状况或者突发任务繁重而无法有效完成目标的时候。我开始在一有时间就拼了命的去做,生怕有什么突发状况导致目标无法完成。
是的,听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就像上面的目标设定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一样。
但是实际上,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和朋友有任何联系、兴趣爱好也几乎都已经放弃,整个人都笼罩在压抑之中。
而且,因为一开始就猛的再发力三十天的目标往往就已经达成。于是后面日子里,越加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做的意义。
身陷执行、被具体的事物和环境所限制,反而渐渐看不清楚自己执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仿佛只是为了做而坐,为了执行而执行。
02
倘若只是个人遇到这样的问题,假以时日一定能够从迷茫中解脱出来。然而创业者无不争分夺秒,又往往是整个团队的首脑、团队目标的制定者,一旦陷入此类问题不及时走出必定导致整个团队岌岌危已。
那么问题到底是出现在哪里呢?
因为执行到了后期开始为了有目标而开始为手段设立目标,也就是常说的“手段目标化”。在设立目标和完成目标中正常情况下我们是这样一种关系:
为了目的设立目标,为了完成目标使用手段。
他们目的目标和手段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而目标手段化则将这种关系打断——这就导致目的在不知觉中发生偏移开始为手段而服务。
这种方式在初期我们不知从哪里开始、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动任务、增加动力,确实是有一定的好处。
但是当我们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就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迫切的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这种野蛮生长便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好像我曾经规定自己每个月加十个创始人的微信,本意是大家多联系互相取取经或者提些建议,但是后来,微信好友在增加、联系的却一个都没有。
03
为什么我们会“手段目标化”呢?可能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十分明确目标的目的与意义、也可能是因为对实现目的方式不明确、还可能是因为偷懒……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有管理者的意识而没有管理者思维。结果导致没有办法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管理者思维通常将目的目标手段拆解为:目的、目标、成果、任务或者目标、现状、方案、行动。但不管是怎么拆分都是为了找到目的。
要锻炼自身的管理者思维,需要我们时刻将四个范围不断地明确。将自身带入到其中、时刻提醒自己是为目的服务。
每一次设定目标的背后一定有或者一定要有目的。这个目的来源于自己的期待、来源于自身的需求和渴望。
找到制造这种来源的动机,便能够精准命中目的的靶心。
又或者在我们还没形成管理者思维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在每一次像目标发起冲锋之前像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我做这件事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要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什么?
哪些手段只是让实现目标的过程看起来更完美?
我有没有陷于手段的迷惑,使它变成了目标的化身?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尝试遵循SMART原则,即在设置目标时保证以下条件:
目标必须具体
目标的完成程度必须可以衡量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
目标必须和先阶段的其他目的具有相关性
目标必须有规定的截止日期
SMART原则的好处是将目标设置的更加细致,让你在不断地细分条件中寻找到自己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意义。
同时因为目标变成了更加细致的阶梯,我们能够更加及时的收到更多的反馈。一旦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更加及时的进行调整。
毕竟在明确需求的情况下,科学规范的设定阶段化目标,必定够更加精确高效的工作和达到预期的目的。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