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 星期三 多云
文|余音东上
01
我好喜欢古典!书对我而言真的意义重大,书就是前人的智慧的结晶,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以前,我总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老是在想自己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自己看重什么,陷入选择困境时又该如何选择。真的没想到古典的这本书能帮我解决一直以来的困惑,哪怕是一部分解决,我也觉得自己活得通透了许多。
自我认知清楚,真的是一件超级爽的事情,但这从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喜欢和自己玩假我游戏。这是门终生学习的课程,新的一年里祝自己能在这门课上取得大的突破。
我们每个人对现在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这来自于现状之下的自己与潜在的更好的自己的比较之间的“成长空洞”。
细细想了一下我的空洞是什么,大概是
好听的声音
会唱歌的嗓子
得体的装扮
高级的摄影技术
留住温暖的剪辑技术
强大的内心
爆棚的行动力
恰如其分的言行举止
02
我以前对于价值观是很模糊的,不知道它的意涵。现在懂了,价值观就是“什么是重要的”和“这些东西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观念。什么比什么更重要?到底是“精彩的生活”还是“助人”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这就是“什么是重要的”。
到底是“智慧”有了,就会有“自由”,还是只要足够“自由”,就会产生“智慧”?“安全感”和“精彩的生活”是冲突的吗?有人说年轻要努力赚钱,老了才自由,还有些人说年少要游历,别总想着赚钱,到底谁是对的?关于生活,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它们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于“价值”的“观念”,感悟、形成、冲突又汇聚,最后慢慢稳定下来,形成你的稳定的价值观,也就是你对生活的“定见”。
很多时候,别人会告诉你说“你的价值观有问题”,其实他们是在说:“你的价值观和我不一样。”价值观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它来自对内心感受的评价,没有对错,只有真实与否,值不值得,就由你说了算,你觉得值得那么就是值得的。
好的生活,不是对不对,而是值不值。愿你如莎翁所说:“忠实于自己,追随于自己,昼夜不舍。”过值得的一生。
03
从八个自己看重的东西里面删两样,再删两样,最后再拿走一样,几经权衡,留下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分别是健康、自由和智慧。
确定拥有的东西就容易忘记珍惜,似乎是人的天性。在大学之前我从来没看重过健康,因为在此之前没为健康忧过心。
但到了大一上学期期末的时候,也许是由于心情压抑,也许是自己的身体真的发出了一些不健康的信号,总觉得自己得了癌症,年纪轻轻就命不久矣。那是一段十分晦暗的日子,我也惊觉“活着就是最好的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又是一句多么正确的话。之后,就特别看重健康这一项,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好好活着,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有无限可能!所以后来给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必不可少的祝福语是“健康平安”。是啊,如果快乐和成功太难,我祝你健康平安。
而自由,真的是个好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看自己想看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所有的行为都由自己的心决定,跟心走,无拘束,自在随风。
爸妈没怎么带我,我算是那种悄悄长大的孩子,虽然曾经埋怨过,但现在却让我发现一个让我极喜欢的好处。他们没带我,很多话我可以不听哈哈哈,我决定自己的文理分科,决定自己的毕业旅行,决定自己选什么专业去哪里上大学。做什么决定,都是不受干涉的,我也一般不会考虑他们的意见,走自己的路,后悔也好,遗憾也罢,总是觉得值得而甘心的,即使难过也从未觉得委屈。我想家里人都会支持我的,只要我不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显然,我不会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最后在成就感和智慧中纠结,留下了智慧。就像之前选择辩论,不过也是为了活得更深刻点。大概智慧一直是我的苛求吧,为了这个而钟情于阅历,喜欢读书,喜欢体验,最终不过是为了自己能够拥有对生活的洞见,对人生的通透。在我看来,人生大部分的烦恼都生于不够智慧,因为不够智慧,所以自我认知不够清楚,做选择时总是纠结,看不明白很多人,拎不清楚很多事情。
自己还是更看重智慧,智慧有了,自会岿然不动,自会清风徐来,认同感、成就感和内心和谐想必也是更容易获得的,哪怕没有那么被别人认同,自己喜欢自己就是极好的。
04
在我看来,三个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这样的:健康是所有的基础,自由是智慧的保障,智慧是终极的目标。
当然了,价值观之间不一定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很多时候甚至可能是有冲突的。我又想起我的辩论,为什么打到后来不想打了?它虽然也是通向智慧的一种方式,但是它不自由。跟队友讨论不自由,开会不自由,听课打比赛不自由,所以自由和智慧两种价值冲突了,我就更倾向于用另一种方式获取智慧。
古典老师说,价值观冲突只有三条途径:舍得、平衡和付出。如果你既不愿意放弃,又要完美,还不愿意付出,那就只好等待奇迹出现——对此奇迹也表示很无奈。
如果我足够舍得,那么就果断地放弃辩论,也就不用为它辛苦烦恼那么久了。如果我选择平衡,那么辩论来时就好好对辩论,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学习。如果我真的有那么喜欢辩论,不在辩论上拿到成绩誓不罢休我就会在辩论上付出更多。除了这三条路,也就没有其它的选择了。我现在想的是第一种途径,既然不想再为打出一场好的比赛付出那么多,也觉得辩论占据的时间太多,那么我选择放弃打比赛,但不放弃辩论的思维,照样是一条智慧的通道。
阅读的过程中,我一边惊讶一边赞叹一边偷着乐。古典老师真的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跟他进行灵魂上的对话,我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05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列表里面有两项“隐藏价值观”:求完美或追求认同。
一个选择了“完美”的人,就是选择了“不损失”的人,背后真正的价值其实是“安全感”。因为值得去的地方永无捷径,困难重重,所以这种人也就是间接选择了“不可能”或者“累死你”的人。
安全感是重要的价值观,但是完美并不指向“安全”——因为所有的完美都是减出来的,而不是加出来的。不用取舍的完美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幻觉——即使生命真的有完美存在,那也是在做出巨大的付出和牺牲之后留下的东西。
而追求他人的认同,也是很累的。以他人的目光和想法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有那么多他人,有那么多想法,又如何知道自己要什么?定位在他人身上其实恰恰等于没有定位,就如同不做选择其实恰恰是最坏的选择。
很多人为了不失去父母的认同、做一个“好孩子”,宁愿被父母绑架,一辈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生活。为了不失去朋友或同事的认同,甘心一辈子做没有主张和方向的“老好人”,不和任何人起冲突。
这并非善良,而是无能的表现。
06
很多时候,我们的梦想也难免与他人的期待冲突。大部分情况下,别人的建议都带有“他建议我”和“他期待我”的因素,建议是从你的角度出发为你好,而期待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自己有利。
因此对于别人的建议我们不要选择照单全收,也不要完全拒绝,不要仅仅为了不想被利用就失去那些让自己幸福的机会。
实际上,在“他建议我”与“他期待我”之间,其实还留有空间——虽然不大,但生活的智慧能让我们游刃有余——不是每个期待都需要被满足:我们可以接纳他人的期待,但并不一定要满足它们。
父母亲期待你结婚生子,上司期待你助他一马,心理老师期待你践行理论,闺密期待你与她们一样,这些都是大家的期待,但是你总有选择——你可以选择收到他们的期待,满足他们;也可以选择收到期待,不满足他们。不过,你永远无法决定让他们不期待,因为那是别人的事。
所以,遵循自己的内心,修炼自己的定见,在面对他人的期待时,淡淡地微笑,说一句:谢谢,这很好,但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定见意味着一次次地体验、确认、主张、践行,生命不息,修炼不止。
没有人会说做自己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每个走过的人都说真的值。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健康自由智慧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