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遇见这样的事,一个大孩子,一个小孩子,面对仅有的两个水果要分。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跟大孩子说:“把大的给弟弟(妹妹)吧,他(她)小,你要让着他(她),你有没有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啊……?”
好的,让我们来复习一下《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首先,孔融是弟弟,每次都拿小的,只是因为觉得应该(法)取小的;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权首先在孔融手里,他拿小的是源自他的自由意志。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通常的做法,错误有三点:一、我们忽略了大孩子的需求,大孩子想要哪个呢?第二、我们看似有规则,但是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弟弟小为什么就要吃大的呢?第三、我们剥夺了大孩子的选择权,我们并没有把水果交给大孩子去决定,只是靠大人的道德绑架宣布了结果,于是大孩子成了弱者。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见大量的这样的事,老实就会受欺负。所以当奔驰车主坐在引擎盖上哭诉,争取到了自己该得的利益时,我们觉得无比的痛快。因为我们被压抑地太久了。
我们经常因为不愿意去争,被蛮横不讲理的剥夺了该有的权利,然后有貌似公正的权威出来问我们(或者我们貌似公正地出来问孩子):他做的不对,你觉得该怎么处理呢?
拜托,他(她)之所以受委屈,就是因为他(她)老实、善良,或者不善于表达好不好?这样的问法其实就是对于蛮横不讲理者的包庇。作为一个权威,无论是领导还是家长,我们既然能这样问,其实对于是非是有判断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公正。于是,我们拿出一颗糖,给受了委屈的人说:给你颗糖,别哭了,我一会打他。
我们就是这样被骗着长大的,于是我们内心积压了许多的委屈,因为我们想要的那个大水果始终没有得到。一颗糖代替不了得到该得的水果的公正。我们在长大后还会被灌入各种鸡汤:远离垃圾人啊,不跟他一般见识啊。真正的需求永远不被正视,违规者被纵容就是对遵守规则者的欺凌,我们在有意无意间伤害了公正。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五种需要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高一级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内心真正需要的。而我们往往并不重视,总是觉得给予物质的需求就是对这个人足够好了。你受委屈了,我给你颗糖。你受委屈了,我多给你钱。而对于尊重,往往没有实际的行动。
这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华为说:不让雷锋吃亏。
这才是我们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最大的尊重。道歉有时候真的没有用,当他(她)得不到想要的公正,你给他的棒棒糖只能让他(她)心凉,因为你破坏了规则。就像一个人杀了人,警察当场说他是个神经病,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了。受害者家属即使真的不计较,心里也是失望的。
所以,如果我们是权威,请关注受委屈者的需求,遵循应有的规则,而不进行道德绑架。因为,这个时候,虽然处理的是一件事,别人看到的却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
如果我们是受委屈的那一个,请坚持你遵循的规则,让自己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不是那支不甜不淡的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