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食堂】
上大学时,每个月补助有40块钱,定期会打到卡里。
那时很穷,大家每个月都盼着发补助的那天。发了钱,就去食堂吃顿好的。
那时,大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食堂吃饭。
食堂的饭菜不贵,还都可以打半份。半份鸡块炖土豆加一两米饭,1.2元;一份醋溜豆芽加一两米饭,7毛钱;奢侈点儿时,点半份鱼香肉丝,1.8元;再奢侈点儿,那就得去特色餐厅了,二两三鲜馅儿水饺,2.4元,加一晚5毛钱的燕麦粥。这粥可算食堂粥中极品了,因为其他粥都是两毛钱。
食堂的早餐也很丰富。二楼的小笼包都是现包现蒸。小小的,男生可以一口一个。有牛肉馅的、猪肉馅的,一块钱3个。女生一般买3个,再来一碗粥,早餐就解决了。
有时第一节课有课,来不及吃早餐,就结伴匆忙到二楼打包三个小包子,在塑料袋里浇上醋、辣椒油,一路边走边吃。醋汁融到了包子里,那味道至今回味无穷。
【凉面和麻辣烫】
在特色餐厅,一楼的凉面和二楼的麻辣烫是最受欢迎的,去晚了就要排长队。麻辣烫3.5元一份;凉拌面,3.5元一份。
现抻的面条过一下水,放入西红柿片、黄瓜丝、洋葱丝、葱丝,再浇上一大勺鸡蛋酱。满满一碗凉面就做好了。自己根据喜好加醋、辣椒油,一拌,真乃人间美味。
东北的麻辣烫跟北京不一样。北京是自己选菜,然后服务员给烫,放到碗里,没有多少汤,麻酱和辣椒也是自己加。在北京吃麻辣烫是并不便宜,随便捡点儿菜,就四五十。
东北麻辣烫,讲究的是实惠,以及吃菜喝汤的热汗淋漓。满满一碗,有菜有鱼丸,还可以放入牛筋面、冷面、宽粉、细粉或圆粉,想吃什么放什么。盛出来后,自己可以放糖、醋、辣椒。带汤带水,一碗下去,包你肚圆。
我喜欢酸酸甜甜的麻辣烫,就是从那时养成的习惯。
当时吃这麻辣烫和凉面,那都是非常奢侈的。
后来离开学校,我自己根据记忆做了几次凉面,感觉还比较成功。但不知道哪里不对,总是吃不吃原来的味道。
【那一排小吃部】
在学校家属楼附近,有一排小吃部。每家味道都不一样,其中最受大家欢迎,首选一家叫“老三家”的小店。他家的招牌菜牛肉炖柿子、干豆角烧肉、家常凉菜、锅包肉,至今无人超越。牛肉柿子汤9元,家常凉菜3元,锅包肉和鱼香肉丝都是6元。可对我们来说,这个价格也是很贵。
后来我到北京实习,经常要回学校考试、改论文。每次回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行李冲向“老三家”。
记得在老三家旁边新开了一家店,名字不记得了,但优惠很给力,开业前几天都是5折。
当天,全宿舍人一下课就集体跑到他家,拼了两个桌子,点了一大桌菜,都是平时想吃又舍不得吃的,最后才花了40几元。
还有一次,宿舍有个人去相亲,我、阿寝、阿君、东东几个装作不认识他们,坐到了他们的隔壁桌,美其名曰“帮她把关”。虽然相亲事件后来不了了之,但集体吃饭这件事让我每次想起来都开心一会儿。
要知道,去饭店点份六七块钱的盖饭是要下很大决心的,我们都穷啊。
想证明多穷,这时我又想起来一件事。有一次寒假返校,家里刚给了生活费,顿时觉得自己很富有,于是拿出500块,跟着宿舍三四个人,浩浩荡荡地去学校附近的建设银行开了个户头,存了进去,并顿时觉得自己财大气粗,虽然这500块没出几个月就被我取出花光了。
【吃火锅记】
在我们学校对面,有几家好吃的馆子,千里马、怪味楼、京味楼,随便拎起一个都响当当。
我们经常去的,是怪味楼。它家有包间,适合我们人多,人多……呃,好吧,其实是适合我们自己带菜。
决定去怪味楼改善下伙食,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从定下来要去吃火锅,到真正去店里,都得一下午时间。
第一项,集体去家乐福大采购。采购种类包括但不限于鱼丸、虾丸、蟹棒、贡丸等各式丸子,牛肉、羊肉、虾,金针菇、香菇、平菇等各种菇,外加比较贵的青菜。每人斜跨一个鼓鼓囊囊的大包,包里分装着各种丸子、肉、菜。
到怪味楼,要个包间,像模像样地点菜,每次都是就点几个青菜。待服务员走后,门一锁,开始从包里掏出各种宝物,纷纷下到锅里。接下来就眼巴巴地看着锅快点儿开。
可能因为一下子塞得太满了,锅一直也不开,越不开,我们越饿。终于烧开后,大家顾不上形象也顾不上烫嘴了,赶紧先垫个底。一般垫完底后,胃里有了保障,就开始喝水了。于是,一壶接一壶的喝。
服务员进来送水,看见满桌的虾皮,先是一愣,而后装作没看见似的走开了。
我们大笑,然后继续开心地涮着各种肉丸和青菜。每夹起一个肉丸,都开心得哈哈大笑,大家挨个分着,开始时都欣然接受,到了最后,一看到丸子,都眼冒金星,连忙挥手了。往往吃到最后,还剩下不少青菜,这些拿回宿舍也没用,因为宿舍禁止使用电热锅。所以,我们就站起来,围着饭桌转圈,活动活动筋骨,让胃消化消化,然后继续战斗。
我们曾经喝过5壶开水,厕所去了无数次,个个吃到肚圆,好像一共花了70多元。
怪味楼后来成了我们聚餐的定点单位,几乎每次聚餐都会选择那里,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带菜过去。
吃完一次,都好满足,这种劲头可以撑上好几周,然后再咬咬牙,再一人拿出十多块,去饕餮一顿。
现在想来,很感谢怪味楼的服务员没有当场制止我们,而是默默走开,还给我们拿水。他们也许是因为我们是一帮一无所有的年轻学生,或是看着我们感到很有趣?我们不得而知,但回忆起来,青春时期的各种美好的事,都在大家的心知肚明与包容中如流水般匆匆逝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都还能记得大家当时的欢声笑语,甚至可以记起当时大家所坐的位置。那是个黄金时代,是个没有任何负担,过得真正无忧无虑的时代,但当时的我们绝不这么认为。
是不是只有逝去的时光,才因回忆的滤镜而变得美好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