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人生如梦,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场梦?该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世界,《人间世》正是庄子的处世之道。
《人间世》是《庄子》的第四篇,庄子生逢乱世,礼崩乐坏,连年战乱,百姓如草芥。乱世中如何避祸?《人间世》的开篇就是颜回打算出仕卫国去向孔子请教的故事,卫国国君残暴不仁,颜回要前去规劝卫君,孔子问他准备怎么办?颜回先后准备了几个办法:
1、以师道近之。代表真理,代表仁义,代表美德来教化你;
2、以臣道近之、勤恳努力,一心为国,直言敢谏,尽忠职守;
头两个办法,孔子认为非但无用,而且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必招致杀身之祸,颜回救请教孔子,孔子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颜回说:”家里穷,已经自然斋戒几个月了“。孔子说是”心斋“,而不是”身斋“。什么是”心斋“?孔子解释,放下所有的知道,所有的自我,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最终给出了可行方案:
3、以曲道近之。心中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觑准机会,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干多少就干多少。
第一个处世之道就是“虚以待物”,人首先要放下所有的自我,放下所有的既有观念,才能真正看见问题所在,听见别人说什么,做事才会不违背道,得到一个应有的结果。
庄子接着又讲了叶公子高请教孔子的故事。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听说齐国一向怠慢使者,于是担心自己难以完成任务而受罚,因此内心焦虑。孔子说:“天下有两大戒律,一是命,一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命,是天性使然。臣子为君主服务,这是义,是生于天地间不可逃避的义务。这是人人必须遵守的戒律。服侍父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让他们安适,这是孝心的最高表现。服务君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让他安心,这是忠心的最高表现。
第二个处世之道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来到这个世间,有很多事情是不可选择的,你注定要承担各种责任,丈夫、儿子、领导、下级,注重自己内心修养的人,认识到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又能安然接受、顺从天命,这是德行的最高表现。直面现实、不逃避,在现实的局限中保持心灵的独立、自由。
第三个故事,颜阖请教蘧伯玉的故事。颜阖要去做卫灵公太子的老师,他说:“有一个人,天性残暴。如果对他教导无方,则会危害国家;如果对他教导有方,则会危害自己。”蘧伯玉于是讲了螳臂当车的故事,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太重而不小心冒犯了他,那就危险了。养虎的人吗不敢拿活的动物喂老虎,怕唤起老虎嗜血的天性,顺应着老虎的性情。爱马的人,为马驱赶蚊子,反而使马受惊,本意爱马却失去所爱,
第三个处世之道,就是”顺应现实”,螳臂当车的故事是教人要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养虎人的故事是教人要顺应对方的性情,满足对方的利益(喂食),但又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喂活物),这样就可以使对方驯服了。爱马人的故事是教人不可溺爱,对马如此,对人亦如此,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人间世》第二大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
南伯子綦在商丘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仰头观看大树的树枝, 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可以用来做栋梁;低头观看大树的主干,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并不可以用来做棺椁;用舌舔一舔树叶,口舌溃烂受伤;用鼻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正因为树木不成材反而成为“神木”!
有个叫 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国君征兵时,看不上支离疏捋;国君有大的差役,也看不上支离疏;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反而得以终享天年。
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