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晨间,边漫步操场边放声诵读《学而篇》,因才识浅薄,有诸多不解之处,特记之。
"
子曰:"君子不重而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今译为庄重。
威:今译为威严。
不固:今译为不坚固。
无:通“毋”,不。
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会没有威严,学习也会不牢固。以忠信为本。不要交不如自己的人为友,有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不解如下:
- 为何不庄重便没有威严,尽管不否认庄重者威严更甚。然而,对于君子,难道威严也是依据庄重?君子不应当是以品德而论?又或者,品德达到君子这一境界之时,自然庄重而威?
- 不重,学则不固,虽有理之言,可又感也不尽然。此刻,再三咀嚼此句,好似也是!凡真正之投入学习者,早已不闻其他。可此乃全身心之投入,何以用重而概之?不解!
- 主忠信,更是疑惑。儒,倡导的核心不是仁吗?当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也许本不分高低?真的不分吗?若是本分?为何又有“以仁为本”?若分,那就更是好奇为何如此之分?另,就以 主忠信而言。于当今时代,忠之主体为谁?举例如下:忠国家,忠人民,忠人类?兴许是在向君子亲近吧!可是如果忠自己呢?算是自私吗?当今时代(也许是自己的借口),人倒是不愚昧了?还是更愚昧了?古人信息不明,今人信息过载后亦是不明啊!究竟拿什么忠?又凭什么忠?至于信,却是认为理应如此。但是,这未尝不是个问题,为何会认为理应如此呢?
- 很是不解孔子为何会说出,不交不如自己的人为友?首先,是否理解上是存在错误,有歧义?但暂且以此来问。首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能为师者,必是“如己”者,那么,如己者应当不与“不如己”为友才是,这如何师师者?总不能什么都是自学吧!我想,生而知之者,也许只有圣人吧。此外,孔子讲究的是“仁爱”,可你不与不如己者为友,谈何仁爱?最后,若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应当学习的地方,都是“如己”者。那么,说这句话干吗呢???
摘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常常想着别人为什么不了解自己,因此而起争端或关系出现裂缝。事实上,自己又真的了解他人吗?这样想之后,心态也许就更平和了吧。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时代背景下是,学的目的就是吃饭买房娶妻。开端已经背道而驰,更何况后文……学者是比大熊猫还宝贵了吧。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是其亲,亦可宗也。
并不是说诺言都要遵循,否则也就入了相吧。这就好像张无忌答应赵敏三个条件一样,那是得在大义之下。后者要在礼之下的恭,更是给自己留足了“后路”啊。最后一点也是,始终是要有所依靠才是,亲近之人不需多,但要有!人,终究是社群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