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秦国政坛经历了血雨腥风,在以往的认知下,我们会认为一国政府内乱后,其实力必然会下降。出乎意料的是,秦国经过短暂动荡,迅速调整后,便重新开始瞄准新的猎物,重振霸权。
自译部分
公元前304年,秦王、楚王在黄棘(河南新野县东北)订立盟约。秦王把上庸(湖北省竹山县)归还楚王。
公元前303年,彗星出现。
秦国占领魏国蒲阪(山西永济县),晋阳?(通鉴里写晋阳,应该是阳晋,山西芮城县西)、封陵(山西芮城风陵渡),并占领韩国武遂(山西垣曲县东南,前306年,刚归还过韩王)
齐、韩、魏认为楚国与秦国订立盟约是背叛了合纵关系,便合兵讨伐楚国。楚王让太子横去秦国作为质子请求秦国出兵相救。秦国派客卿通帅兵相救,齐、韩、魏看惹不过,便退兵离去。
公元前302年,秦王、魏王、韩国太子韩婴在临晋(山西大荔县东)开会。会后,韩太子亲赴咸阳拜访。秦王又把蒲阪归还于魏。
秦大夫因为私事,与楚太子横(质子)发生冲突,太子杀掉了秦大夫,逃回楚国。
公元前301年,日食。
秦占领韩国穰(河南邓州)。蜀地赢辉叛变,秦政府派司马错处决赢辉。
同年,秦命庶长赢奂联合韩、魏、齐兵讨伐楚国,在重丘(不详,河南境地)重创楚军,楚将唐昧被杀。秦占领重丘。
赵武灵王再次讨伐中山国,中山国君逃奔齐国。
公元前300年,秦泾阳君赢悝入齐做人质。
秦华阳君芈戎伐楚,大破楚师,占领襄城(河南襄城县)。楚怀王惊恐,送太子横到齐国,求和解。
赢疾去世,秦政府任命赵国人楼缓接任宰相一职。
读书笔记
1、这几年的事情特别乱。史记称前304年,秦昭襄王年满二十二岁,举行冠礼后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第一件事便是与楚王订立盟约。可是前几年楚王国刚参加了合纵联盟。然后引起了齐、韩、魏的不满,合兵击楚。接着秦、魏、韩又开会进行亲切会晤,韩太子还进入秦首都开展了友好访问。最后秦借楚太子伤人事件,攻击楚国。秦与楚彻底翻脸,反复无常的阵营转换,加上秦宣太后的出身,让我们对此时的局势有点疑惑。
2、常说看问题要看本质,我们的头脑风暴又要开始了。秦与楚关系的转折点在于楚王子横杀掉秦大夫事件。那么,明线上来看,是秦失去面子,折损了一名秦朝官员,继而与楚翻脸。那么暗线呢?
我们来看看秦昭襄王的一系列举动。第一,与楚盟约。以秦王和宣太后的出身来看,与楚国示好加上楚王的做派(常被骗),是及其容易和好的。所以结盟后,达到瓦解合纵联盟,孤立楚国的目的。第二,秦继续侵占韩魏地,两国惹不起秦国,便将怒火发泄于盟友楚国,秦将战火引向了楚国。第三,秦解楚围后,和韩、魏亲切会晤。可能是在给楚说好话,解围,那么,为什么非要亲自邀请韩太子进一步深谈?韩与楚的关系我们前文已经了解过,类似于盟友,又类似于唇亡齿寒的关系,秦东进,必须拉拢一方势力。而魏,由于武王后的层面,秦可能已经将其排除战略伙伴的关系。这次会晤,根本上,我觉得是在为秦攻楚提前做外交工作。第四,前302年,楚太子杀秦大夫事件到底是出现在秦、魏、韩开会前,还是会后?按资治通鉴排序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秦王早已安排好的剧本。第五,启用赵人为相,以及安排质子入齐。这时的战略格局很明显了,就是要围着楚打。
所以这五步的安排,以阴谋论来讲的话,是我怀疑秦昭襄王早已策划好的精妙的谋略。
但资料记载魏冉主事后,对昭襄王献策,提出北攻赵、中伐韩、魏、南下楚的三条扩张路线。权衡利弊后,提出削弱韩魏楚实力的计划。在随后战争形势的不断转换下,目标才锁定了楚。
一个是提前安排,一个是随机应变,在大框架打好的前提下,剩下的就是看我们结合史料怎么理解了。
3、在读到这一段历史时,确实重新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以及对秦宣太后的认知。战国历史,可以说是一帮亲戚在打架,争家产,今天大舅联合外甥,明天叔叔联合侄子,阵营转换变来变去。
我之前一直认为秦宣太后上位后,碍于楚国的情面,不会先拿楚国开刀。但结果让我大跌眼镜,这套组合拳打的既狠又准。秦宣太后是真正扶植自己的儿子,理念也是让秦国利益最大化,历史上的执政太后也不少,像这种既有铁腕手段,又不太专政的太后,不太多,值得尊敬。我觉得,她一定承担了很多压力,不仅要背负秦国朝野的诅咒,还要背负娘家的骂名。
4、还有一件小事,蜀地又叛变,赢辉被处决。赢辉的资料很少,《华阳国志》中说赢辉是昭襄王儿子(昭襄王才多大?汗颜,但有人也说为蜀侯子孙)。辉在祭典时送了含毒祭肉给父亲导致诛杀(一说继母暗中作梗)。似是宫廷争斗的悲剧,也是蜀地自古民风彪悍且难管的缩影吧。
5、秦国政府调整确实迅速,在政坛血雨腥风后,实力不但没有受损,反而更加敏捷。可能真的得益于秦国内部稳定和政权强大。秦国的崛起,真的不是没有原因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