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存于世的“珍宝”总是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所现,今天闲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发现“爨宝子碑”四字。“爨”让我对其产生兴趣,原来“爨”是古时的南中大姓,历史悠久。
“爨宝子碑”更是不简单,其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其笔法于隶楷之间,“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朴若古佛之容”。它与书刻于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庙碑》风格接近,而与其相近的书圣王羲之风格大为迥异。一是朴茂古厚,大巧老拙,奇姿尽现,一个却是清雅俊异。与刻于531年北魏时期的《张黑女墓志》成熟的魏碑的相比,它更显“原生态”,奇特自由,用笔方峻。这正是一种本真、原朴的艺术。
“爨宝子碑”出现在禁碑的南朝时期。还是在文化基础薄弱的云南地区,它简直是历史中的一个谜,填补了南朝无碑的空白。虽说它不是我们熟知的名家所书,但它具有人民味,野蛮味,和正统的名人书家那严守法度形成引烈对此,“不法, “不名”,“不笔”正是其精髓。
大浪淘沙 ,金子总会发光,被掩埋于黑暗之中又与现世有缘的,终究有现世那一天。传说,它现于农民的犁尖之下,曾被用于压豆腐,在俗世间流离,但终究被伯乐所发现,之后置于城中的武候祠里。如今,这块墓碑立手云南曲一中爨碑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