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我摘】
1.為甚麼要了解為甚麼
了解 why,可以了解 user 對經驗的預期,進而找出與現有經驗之間的 gap ,最後運用設計去填補它。
2.動機態度,就是人行為背後的 why
了解動機態度,是使用者研究的重點,因為行為做法有千百種,而選擇哪一種,跟 user的動機態度息息相關。
了解 user 目標動機阻礙,絕對有助於挖到好設計點。
3站在 case 肩膀上,看得更遠
這個 case 讓我看見有趣的研究做法,表現出不浪費現有資源過去經歷,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的牛頓精神。
同時也給了我靈感,如果再遇到之前某個面試題,我應該可以提出具體做法了。
4.persona 四詞口訣
目標、動機、阻礙、機會。
【case 背景】
美國某家新聞媒體委託作者為他們新推出的網站做重設計,因為新網站收到 user 褒貶不一的評價。
客戶希望這次重新設計後,可以讓網站盡可能滿足所有 user 的需求。
【想想 case】
聽到這裡,你的反應是?
會想再問客戶甚麼問題呢?或者已經想出甚麼應對方向了嗎?
當時看到這 case,我心想,這個目標怎麼可能達到?
哪有一種設計能滿足所有人?
但後來發現這想法有兩個錯誤。
第一:一個網站,本身可以不只有一種設計:這裡的設計是指互動狀態。
例如:一個媒體網站可能有很多頁面,各頁面的內容功能都不太一樣,有首頁讓你瀏覽最新文章、登入後有個人頁面讓你回顧之前收藏的文章。
你會發現,一個產品中其實有好多層次,雖然是同一個網站,但裡面包含各種設計。
第二 :因為在意的事不同,焦點不同,同樣東西在不同人眼裡,看起來完全不同。
user 通常不會使用「一整個」網站,只會和最能滿足個人需求的頁面、功能頻繁互動。
也就是說,不同 user 眼中的網站焦點完全不同,例如:對於喜歡留言和作者互動的 user,最在乎的也許是留言的排序方法;而對於為了和別人有話可聊,想緊跟時事的 user,整個網站中他最在意的功能就不是留言,而是最新的新聞是否擺最前面。
再舉一個生活例子,有誰真的看過家裡電視每一台的節目?大家通常只在自己想看的頻道轉來轉去,甚至有些頻道的節目我好像活到現在都沒看過。
因此,一種設計確實不可能滿足所有人,我們只能確保一種設計,滿足一種人,但即便如此,這個 case
客戶的目標並非完全不可能,因為一個網站其實有很多種設計,而我們可以努力讓每一種設計,滿足最在意、常使用它的某一種 user。
而這個 case 採取之前介過到的 persona 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各種 user 類型,再依照他的行動目標、動機、阻礙,讓和這類 user 互動最密切的設計,更加符合他的需求。
【 本 case 特色】
作者的做法是,根據客戶之前做的舊 persona、行為質化研究資料,設定五個 persona ,放在網站上讓 user
自由作答,選出和自己最接近的 persona,以及這個 persona 和自己的差異是甚麼。,例如:雖然覺得 A user 的描述跟我最像,但有些不一樣的是,我也很在意 oo,所以平常都一定會 xx。
看到這裡,可以想想看,為甚麼作者選擇這個研究方法?
之前面試時,主管提到希望實習生經常對研究方法問 why。
why?為甚麼茫茫方法海中,你選擇 persona?
開啟問答模式
為甚麼這個重設計網站的 case ,選用 persona ?
- 痾…因為製作 persona 可以了解不同群 user 的目標動機,才能針對他們的需求痛點做新設計。
嗯?其實不一定要大費周章做 persona 吧 ,也有其他方法可以了解 user 的目標動機阻礙,例如:訪談觀察,到底這個 case 為甚麼選擇 persona?它比其他選項優在哪?
整個 case 看下來,我覺得這個決定跟客戶本身曾做過 persona 和行為研究有很大關係。
再度開啟問答模式
曾做過的 persona 和行為研究資料,不用白不用啊
- 但直接用這些過時的資料來發展 persona 可能不夠精準,怎麼辦?
怎麼讓舊 persona 發展得更精準呢?
- 那我們會需要現在網站 user 的回饋。
怎樣的回饋?
- 提到現在 user 和舊 persona 的異同的回饋。
怎麼做才能讓現有 user 提出他和舊 persona 之間的異同呢?
解法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做法:利用現有資料製作 persona 雛形,放到網站上讓 user 選出最像自己的 persona ,並回饋個人想法,最後製作出準確反映不同 user 的 persona。
簡單說,就是想辦法利用現有資源-組織過去的研究成果,建立persona 雛形 ,再用這些雛形試探 (probe) user,得到 user 回饋,回過頭來修改雛形,逐步得到更精準的 persona。
這個方法有以下四個優點
1.成本較低
完全不須真的觀察 user,藉由發放網站問卷快速獲得回饋,設定新的 persona,較節省金錢時間。
2.同步分析使用行為
直接在新聞網站上發放問卷,可同時分析填問卷 user 在網站的使用行為,更了解 user,例如:從哪個頁面進入?平均停留時間?去過哪些頁面?
3.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
直接用上舊 persona 和組織之前進行的行為質化研究,聰明環保。
4.易填
因為這些選項本來就是建立在原本的 persona 上,落差可能不會太大 。
5.省時
問卷設計一分鐘左右讓 user 填完,user 填寫意願較高。
這次看 case 自覺收穫不少,因為不只是平鋪直敘地看過,而是思考:「如果我遇到這個狀況,會怎麼做?」「這個做法可以用在哪裡?」
一步步思考,把自己更深浸泡在這些思維實例中,希望有天可以變成自己的具體行動。
希望我們一起站在 case 身上,看得更遠,謝謝閱讀。
參考資料
case 來自 Successful User Experience Strategies and Roadmaps chapter 3 的 Persona:Getting back to the basics of the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