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俊斋说书”,重温经典名著小故事,记得分享噢!
这石猴在那山中,会走会跳,吃草木,喝山泉,采花果;与狼虫做伙伴,与虎豹同生活,与獐鹿做朋友,跟猕猴也走得近;夜晚睡在石崖下面,白天游玩在山峰石洞之中。
山里的生活何其逍遥,真的是不知今夕是何年。这一天天气炎热,猴子们都跑到松树荫下玩耍,以躲避暑热。
这群猴子玩了一会,还是燥热难耐,就一个个跳到溪水中去洗澡了。只见那水奔腾汹涌,溅起像煮沸开水一样的白色浪花。
俗话说,禽有禽言,兽有兽语。猴子们都说:“这股溪水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今天正好没事,要不大家就顺着这水流一起去找找它的源头?”这么一说,群猴们一个个顺着水流爬上山石,不大会工夫,就来到了一处瀑布面前,原来这里就是源头。
猴子们拍着手说:“好水,好水。原来这股水是从山底下冒出来的,连接着大海呢。”
突然一个猴子喊道:“有哪一个好本事的,能钻过这道瀑布,找出它的源头,然后再出来,而且身体不受伤,我们都拜他为大王。”这个猴子连喊了三声,没有一只猴子答应。就在这时,石猴跳了出来,大声地说:“我进去,我进去。”
只见石猴闭上眼睛蹲低身子,轻轻地一纵,就跳到了瀑布之中,他睁开眼睛一看,地面没有一点水,却看到了一座桥。他停下身子,定了定神,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有水,那水十分湍急,顺着桥下的石孔急冲而上,从桥上倒挂着流了出去,所以把这座桥给遮住,形成了一道瀑布。
石猴走上桥头,边走边看,发现里面好大一个空间,那里面有石桌石床,石盆石碗,也有青松翠竹,雪白梅花,原来是间石屋。
石猴看了好长一会,跳到了铁板桥中间,再左看右看,只看到那石屋正中央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一行楷书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猴喜不自胜,急忙抽身往外走,再闭上眼睛蹲下身子,将身往外一跳,就跳到了外面,只见他打了两个呵呵地说:“好运气,好运气。”
群猴围笼过来,都问:“里面怎么样?水深不深?”
“没水,没水,里面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却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好家园。”石猴说。
众猴兴奋地问:“怎么说是个好家园?”
石猴笑了笑:“这道瀑布原来是由桥下的水穿过那石孔从桥上倒挂着流下来的。那桥边有花有树,里面原来是一间石屋。那屋子里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十个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是一个我们安身的好地方。那里面又宽敞又开阔,容得下一千多人,我们都搬进去住,再也不用受这老天爷的日晒雨淋之苦。”
众猴听了,一个个喜笑颜开,都说:“还是你先走,带我们进去。”石猴再一次闭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跟我进来,进来。”
那些胆大的猴子,紧跟着就跳了进去,胆小的,一个个都缩着脖子,抓耳挠腮,大喊大叫,挨了好长一会,终于也跳了进去。众猴子跳过铁板桥,一个个都去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没有一刻安宁,直搬到筋疲力尽为止。
这时却见那石猴端坐在一张石凳之上,说:“大家静一静,都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刚才你们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身体不受伤的,就拜他为王。我现在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给大家找了这么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你们一个个为什么只顾着争这争那,却不拜我为王?”
众猴听他这么一说,果然就按着年长年幼,排列成队,把石猴请上最前面的石椅上坐下,一个个拜倒在地,称他为“石猴大王。”
从此以后,石猴就成了猴王,后来他觉得“石猴大王”不好听,就把“石”字去掉,称为美猴王。
孙少唠嗑:
突然一个猴子喊道:“有哪一个好本事的......石猴跳了出来,大声地说:“我进去,我进去。”
按:这段话可以说是支撑起这一千多字小故事的骨骼。为什么石猴能做猴王?吴承恩给孙悟空的第一个性格就是敢为人先,然后围绕这四个字,就变出了一个寻找溪水源头的故事。文章之道就是这样:抓住一个点,就能琢磨出一段事。
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偏偏是找水源源头?也可以是比谁力气大,比谁跳得高,比谁跑得快,甚至还可以再变出一个另外的妖精来欺负猴子们,然后石猴挺身而出......
要知道《西游记》虽然署名是吴承恩,但真实情况绝对不是一人一力完成的,而是吴承恩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扬,准确地说吴承恩是最后的推手,是一个集大成者。
所以西游里面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孙少以为之所以变出找水源源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水帘洞在吴承恩的心里占了很大的戏份,那就顺理成章地把水帘洞带出来吧。
然后再说为什么这个时候不变出一个妖怪来?这里可以用《易经》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潜龙勿用来解释。上乘的小说一定是寓理于事的,这里的道理就是:当一个人力量还很弱小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保存自己的实力。
显然此时的悟空是很弱小的,弱小到甚至可能连路都走不利索,而只能在地上乱蹦乱跳,这时出来一个手拿兵器会点法术的妖怪,悟空肯定是弄不过的。所以高明的吴承恩是不会在这个时候请妖怪出来兴风作浪的,而只会选择用主人公能力范围之类的一些事来体现其敢为人先的性格。
俊斋孙少呼吁:支持原创,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传统文化通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