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跟红顔亲切会晤并且友好交谈,气氛详和之下,我说到“身边总是有那么多我很喜欢的好女人。只是她们那么的好,居然还肯喜欢我这样的人……心下惭愧。”对方鼻孔里哼了一声:“不喜欢你的还没等靠近,你早跑开了。”
这毛病其实叫怯场,得治。
被rose拉去参加一个沙龙,发现人人看起来都挺安详和蔼,就我毛病多,极度怯场防御过度找不着时空感思维焦虑种种……我发现自己咋就那么不能适应人多的场合呢。
天知道我是有多怯场。在猪老大队伍里呆了十多年,仍然巴不得能隐形才好,他的包容反而营造了某种舒适区让我得以假装在积极工作。这次出于自我探索逼着主动向不熟悉的人开口,事实证明怯场这种防御机制还是有其道理的,也是多年机体运作的选择性结果。过于坦率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有时就象新兵蛋子手里的枪,一不小心子弹就脱靶,伤及无辜自己还一脸懵圈。
一般来说,遇到对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表现有别于自己,人有时会产生好奇与探索,甚至投射性攻击,这是群居动物竞争关系带来的反应。能否主动接纳、理解、或者探索他人言行背后的想法和善意,显然受制于一定的文化背景。通常人们眼睛都朝外看,顾不上回头觉察自己的情绪如何。在较少包容意愿、接纳及信任的文化背景下,无论你采取何种社交方式,防御与阻抗都无处不在。基于此,怯场这毛病就好像人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有,有时立马不存在。其作用是主动规避风险,对某种环境保持警惕。这种隐藏自我的防御功能,一定程度上是人类走出丛林后形成防范意识的标志。所以这本事要是一点没有才麻烦了。而在中国儒家教育背景下更是多数人早年的强化性习得,乃居家旅行必备良技,想不想要都得会那么点儿。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会产生镜像关系。你所不接纳对方的某个部分,很可能正是导致不愿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产生投射的那一部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与对方无关。
rose有一颗天使的心,即使那么忙,还是默默关注守护着我。有些姊妹象她一样,也不多话,只是不时会突然彼此想起,几个字的问候里写满惦念。有些则和我一样要么不说,要么每回见面都象失散多年的亲人,非把嗓子说哑不可。有些则有机会就粘一块儿腻上,抹都抹不开。昨儿一早天没亮,微信就叮的一声,丽萍和我又不约而同想起了对方,于是照常跑去相见。象征性打了会儿球,看天色快要下雨,就把先生从北京背回来的礼物装好一大袋让我背回家。晚上睡前发来信息,说被雨骗了没下,可惜没能一起去吃我喜欢的豆浆油条和好好说个话。
让我说啥好。回家数算一下,就发现所得的早己胜于所缺的。所爱的你,只恨不能一个个都娶回了家,永远不分开才好。
无惧邪恶险阻,只因与你同行。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翰壹书 4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