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亲爱的》,以真诚朴实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不仅触发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更激发了我们对于“丢失”的感触——无论是自己及家人的亲身经历,亦或是听来的关于走失的故事,或者是自己不停丢失的物品,都似乎是我们在人生十字路口不幸走散的“自己”。这一期心理剧场,马枋老师带领我们重新回到那个路口,寻找我们内心迷失的孩子。
当生命在母体孕育的那一刻起,我们似乎就认定与母亲是共同体,而诞生的痛苦自然成了一次命中注定的“丢弃”。于是,我们总是沉迷于这样的情结,或是主动走失,逃离自认为难以应对的现实;或是被动地接受丢失,无助难过而又无法自拔。
心理剧开场,由每位朋友讲述“走失”的故事,不少人都讲到自己少年时因发生冲突而出现“离家出走”的冲动。同时,也有人是被动接受“丢失”的现实,无论是身边的亲人还是珍藏的物品。“同样是“走失”,选择主动出走,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关注,带着自主性,”马老师说,“而被迫接受“丢失”则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无论是亲人的离去,还是逐渐丧失自我。”
一位女性朋友分享说,平时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丢三落四,这让生性谨慎的爱人十分苦恼,每次两人都是因为这样的小事争吵。今天她突然意识到,丢三落四也是一种“主动的丢失”,小时候因为丢东西而引起父母的关注,现在同样如此。平时两人工作都很忙,性格独立的她并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到爱人的工作,同时又渴望对方能在自己忙碌时给予更多的爱与关注,于是,丢三落四的习惯不期而至。“我现在明白,他非常在乎我,也很爱我,自己不需要通过丢东西来引起他的关注了。”
“如果我们在诞生时携带着满分的能量上路,一路走过十几年的光阴,每次遇到坎坷就会固着一部分能量,慢慢地我们生命的能量越来越少。现在,我们回顾过去,找到当时因‘丢失’事件而固着的能量,对事件释怀,并释放能量来填充现在的自己。”
马老师指导着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下自己此刻最想找回的物品,丢失时的时间、地点,以及简单的描述。纸条写好后放进盒子中,在随机抽取后,每个人都带着敬畏和尊重,读出自己抽中的纸条,并解读文字背后的信息以及对此的感受。
“每个人都做一面镜子,在此时此刻为纸条的主人寻找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丢失事件。”在马老师的引导下,一张张纸条展开,一个个丢失的故事被呈现,而渴望被找寻最多的是“自我”。
活动最后,马老师运用双椅对话技术,为两位朋友与渴望找回的物品对话。一位朋友因亲人离世却不能告别而痛苦不堪,在对话过程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更借此与亲人告别,完成心愿后重获内心的能量。另一位朋友则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丧失自我而感到无助,在对话过程中不断得到肯定,从而坚定做自己绝非讨好他人的信心,接纳处事应变而不失真实自我。
在一段舒缓的音乐冥想中,马老师带领参与者与丢失的物品告别,并释放悲伤的情绪,带着内心的笃定与能量,再度踏上生命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