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弥漫着新年的烟花儿味儿。
好久不用电脑写点东西了,7个月了吧。从毕业的5月到现在,从纽约来到波士顿,从一个纯粹的学生跳入一个未知的世界。说长也不长的时间,却发现乔布斯老爷子说的 connecting the dots 人间至理。
1. 直面焦虑
最大的收获,也许就是开始学会直面自己的焦虑。这种焦虑,好像是从初二就开始的,从未离开过。为了和焦虑和平共处,念书的时候总会在能量化的地方提高数字,追求数字最大化。看起来念书这么久,我都能够很好得处理焦虑。其实不然。因为现实生活&工作中,有太多东西没法量化了。这就有了那种很强的不舒适感,以至于更加焦虑,更加无从下手,更加不知所措。
以为把每天时间排的很满,既然没法量化生活和工作,那不如把24小时塞满,也许就不会焦虑了。刚开始工作的4个月,即使每天把自己累成狗,MD好像还是没啥用。因此只能左手握住右手,束手无策,乖乖得面对焦虑了。
这种焦虑,应该就是大家常说的“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只是我记不起来为什么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了这种不满足。。。是因为经常考第二的原因么。。)这样“不满足”的初级情绪,引起了我很多次级情绪和行为改变。比如天性爱玩的我,周末时常会去办公室加班;比如原本比较积极乐观的我,经常愁眉苦脸;比如会因为一些小的事情,发生比较大的反应;比如越来越常觉得自己很渺小,那种无力感。很多很多,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会被自己的反应吓到。
我意识,对于现状的不满足导致自己的行为改变,是在波士顿入秋的时候。
满眼的红叶,很美。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疯姑娘,从那时候开始,认真地看自己,也认真地看生活。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慢慢喜欢上了去健身房。每天多学习一点知识,多听一两个以前听不懂的笑话,多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多做一件没做过的事情,都让我比之前更有底气,也让我更少去焦虑。
突然想起来,高中25班的班训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居然现在才弄明白其中奥妙,也是后知后觉。
2.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没做过的,都想试试。
高中时候还流行座右铭,当时特别崇拜吉胡·阿莎,就把她说的那句“阿莎说,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拿过来做了座右铭。也是很傻很天真啊。
2016年第二个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没做过的,我都不排斥,或者说都想试试。
在土木规划呆了6年,不讨厌,但也无惊喜。毕业后来了燎原,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没做过的,都想试试。然后发现,做实业的,互联网+,就是融合互联网,不适应者会被淘汰;做互联网的,就是流量变现,变不了现的,也会被淘汰。土木规划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了我所有分析问题的逻辑线里,让我在纯粹互联网的氛围里,各种不适应。
这些东西,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没做过怎么判断呢?
3. 人美还要多读书。
这话就不多说了。今天一个欧巴说的。
4. 不做低品质勤奋者
和第一条对应。
科比说过,他看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勤奋者永远值得崇拜。但是,我也做过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在纽约和波士顿都有过。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明明累成一条狗,每天都是身体被掏空,回家就想葛优躺,然而依旧没啥用。这就是低品质勤奋者。也是在2016年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就是想太少。
时间是最公平的,甚至没有种族国界古今。但是相同的时间资源,大家对于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都不一样。勤奋从来有用,但是不进行思维优化,或者说“想太少”,就是白瞎了。如何做“深度思考”,我也不知道,还在慢慢摸索。最最简单的就是,问“外”。知识的串联,才最有价值,深度思考才能够串起来所有已知,有明确的目标去探索未知。
5. 尝试格式化
有太多的枷锁在我们身上,反倒会干扰我们做决定。
比如,5月份毕业之后,纽约的几个offer我都没有接,反而搬来了波士顿,加入燎原。我麻麻说,好好的路不走。在别人看来,我就应该接纽约的几个offer,big name,工资也杠杠滴。为啥来了燎原,做了自己一点都不擅长的东西,发挥不了自己的优势。
因素很多。最重要的还是,我知道接纽约的几个offer,接了就能看到三年后的自己;但是燎原,互联网,是一个我从来接触过的东西,没做过的就都想要尝试。也就格式化了自己的所有桎梏。
还有很多很多,估计一下子也写不完。2017,烟花儿味儿中,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