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帝
在我成长的路上,有幸遇到了不少好老师。骆世平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位。
骆世平老师是我少先队工作的领路人,是指导我所在的巴蜀小学在重庆市少先队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连连获得特等奖的功勋教练;他是深受重庆辅导员们爱戴的可爱“老头”,是带领一拨又一拨老师走上辅导员岗位,走向更广阔职业平台的师傅;他是深受少先队员们喜爱的全国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更是少先队岗位上退而不休、永不退休的志愿者!
那天,我静静地凝视着他的照片。他微笑着,仿佛并不曾走远,一点一滴依然历历眼前……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高昂的队歌声中,涂凯部长将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佩戴在我的胸前。“敬礼!”我右手高举过头顶,向大家致以一个新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最高敬意。然后,连喝三大杯……这是我的特别的入队仪式,这也是重庆少先队团队的传统。2005年10月,中山路,骆老师的前辈风范、爽朗笑容、殷切鼓励便是那第一次相聚中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2005年12月17日,作为团市委少先队工作宣讲团的成员,我们到南川做讲座。骆老师讲的主题是少先队活动的设计,他知道我刚刚担任辅导员,对讲什么?怎么讲?很是苦恼,坦言之,我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于是,骆老师无私地帮助了我:他让我首先要更多的了解学校少先队的历史,梳理工作的基本界面,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来找到发扬点、改进点和创新点。指导我查阅有关少先队和班级经营的资料;走访了学校的老辅导员,以此使我得以较快的就位入格。他说讲座与写文章不同,要有现场感,卷入感,要创新形式。我当时任教数学,他建议我讲座的线索可以从数字入手。讲5个1,明确“1”种思路,找准“1”个点,团结“1”批人,带好“1”个队,建好“1”个网等。最后,讲座得到了听众的积极评价,我自然如释重负,对骆老师倍加感激,但也羞赧于自己资历尚浅,可谓“任重而道远”,但骆老师却常对人说:张帝这小伙儿,很不错。
专家们的序列讲座得到了一线辅导员的热烈欢迎,于是,张艳部长考虑以所讲的内容为基础,来编写一本重庆市少先队自己的培训著作。刘进儒、谭刚强、杨泽平等前辈,都是这一领域的资深专家,骆老师详细地讲解了这本书的编写要求和体例,大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达成了共识。书名:《为了明天奋飞的雏鹰》,定位:少先队知识和重庆少先队实践案例汇编,以及编写目的、依据、内容、体例等。我接到任务后,骆老师自然又成为了我的坚强后盾。历经多轮研讨,2006年2月,这本书正式出版了。
这是我参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由于之前只有参编课辅资料的经验,编写学术著作便遇到很多问题,骆老师给我推荐了张先翱老师的文章,他还告诉我从少先队活动理论、辅导艺术,小队、中队和大队,课内和课外等不同的维度来收集、整理、学习资料,提炼观点。这也成为了我后来担任德育主任,提出并开展“节假日序列化课程”的思想和实践的源泉;也正是有了这次编写的历炼,2013年,李键部长委托我统筹策划重庆市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著作《星星火炬伴我成长——优秀少先队活动课例汇编》,得以圆满的完成。
2009年,我担任学校的德育主任,工作内容比以前更多了,生活节奏也更快。每次在市里的少先队活动策划讨论、少学会会议或者不定期的辅导员聚会中,一见到我,骆老师都会关切地询问我的工作,关心我的作息,哪怕我取得一小点成绩,他也会给予热情的鼓励,让我继续努力。那几年,他依然很忙,从市里到各区,从少先队到各种大型活动,从辅导员到领导,都希望找他出谋划策,他也总是碍于朋友情谊,不善推辞,哪怕经常是加班到深夜。很多时候,我都不忍心再给他增加压力,但无论在哪个场合,他都说:巴蜀小学的事情,张帝的工作,再忙我也会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重庆市少先队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巴蜀小学每年获奖的老师都在变化,几年来有汪小红、张纯静、崔建君、李晓薇、刘朝斌、吴焊等老师一一亮相,斩获佳绩,但骆老师始终陪着我们这个团队。他欣赏大家的创意和团队合力,他的到来也总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并带着我们提出创意方案。
记得2012年,准备的时间特别短。张纯静初设的主题是结合即将到来的“学雷锋日”。初案经大家一讨论,旧主题无新意,被推翻了,重新选了主题“那一片红叶”。后来,继续讨论,大家又发现这个话题无法深入下去,于是再次回到“学雷锋”,拟定框架,设计形式。当年,我校有两位选手参加,骆老师的指导就从早到晚一整天连轴转,并在两个方案间来回切换,老师们佩服他专业、有耐心、有智慧,更敬重于他的敬业精神。回到家后,老师们有什么问题随时给他打电话,他都仔细回复。再来学校的时候,又细致指导了两位老师的说课。他在舞台的语言运用上,也非常专业,在他的大笔下面,队会说课精简了,而且语言更有感染力了。最终,经过反复的打磨,汪小红队课说课《巴蜀心,中华情》、才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张纯静队课说课《小悦悦的呼唤——学习雷锋在行动》、才艺《情景舞蹈:大山深处》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均荣获了特等奖的好成绩。而我在这一路上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回想成为骆老师学生的这十几年,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事情渐渐地变得有些模糊,但他的方法、思路和对事业、对人的品质,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的思维方式。我永远忘不了,参加重庆市青年人才论坛他亲自为我修改稿子,在石桥铺对我说:要讲城市发展的大事,事关格局。于是,开篇语是: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直辖十年、西部热土,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征程中,我们朝着“西部教育高地”出发,集结号、在这里吹响……(《重庆市农村教师成长“一圈两翼”助推工程的思考》)。
此刻,我多么地希望还未结语。可是,今年中秋节,我再也没能收到来自“诗仙太白”的贺卡;我们的短信,也停留在了9月10日教师节的祝福里。
此刻,我又多么地希望,您再给我摆摆手,说“我喝多了”;我又多么地希望,您再斜跨着那个包,向我摇摇头,说“我忙惨了”……
敬爱的骆老师,谢谢您,陪着我成长。
叹生命易逝,念师恩永存。
亦师亦友,如父如兄。
痛心疾首,无比怀念。
丁酉年.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