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54天
原文阅读: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讲解: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过谦了,仲尼怎么能比你还强吗?”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就像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天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通过教育,使国家立得住;通过引导,正道就会实行;安抚百姓,人民都会归顺;动员百姓,人民都会齐心协力。活着时十分荣耀,死了四海皆悲。这又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启发思考:
陈子禽即孔子的弟子陈亢。他曾怀疑孔子对弟子有所保留而私下多多教自己的儿子(见《季氏篇第十六》第13章)。孔子去世了,陈亢向子贡表达对老师的质疑:“你对老师太恭敬了吧,仲尼难道比你贤吗?”
孔子殁时,子贡已经声名显赫,是诸弟子的兄长,领袖同门,传扬师道。当时,出现一些声音,认为子贡胜过孔子,比孔子更有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能力。例如,叔孙武叔对孔子的诋毁、陈子禽对老师的怀疑。但子贡对老师的思想智慧和德行能力有着深刻理解,无比敬佩,极为崇敬。
前一章,子贡在回应叔孙武叔诋毁夫子时,用日和月来形容孔子的贤德,认为他高不可及。这里,子贡直接用天来比喻,夫子之不可超越,就像那苍天,那个境界高度是无人可及的,我子贡只能“高山仰止”,岂能和老师相比。
接着,子贡以他对夫子的深入理解,描述了孔子伟大的理想抱负和高尚的德行修为,充分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
“立之斯立”,是能立人,民无信不立的立,己欲立而立人立。老师若能立国,便能立天下之人。“道之斯行”,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道之,道之以德;己欲达而达人,走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绥之斯来”,绥,是安,安其民而远者闻风而来。这是近悦远来之意,天下之人都想移民去他的邦国。“动之斯和”,要动员役使人民,投身公共建设,能悦以使民,民忘其劳,高高兴兴全力以赴去干!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他活着的时候,人民都以他为骄傲,为他而自豪,与有荣焉,觉得能在他的领导下,自己无比光荣!他死的时候,天地同悲,万民齐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夫子这样的人,是谁可以赶得上的吗?夫子之不可及也,真正是犹如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子贡这一番话,真是太精彩了!充分展示了夫子如果得到一国一家执政的话,他所能做出的伟大事功。真是让人对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里,子贡没有借他人的赞美夸耀自己,而是坚定地捍卫老师的尊严,推崇老师的伟大。他将孔子定位成无人可攀、众人仰望的日月之圣人,使得孔子的思想和形象高悬天空、光芒四射、千古流传。
孔子去世后,众弟子为老师守丧三年。三年期满,大家挥泪而别。唯独子贡,不但没有离开,继续为老师再守丧三年,整整六年为老师守制。《论语》以这三章列本篇之末,为孔门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奠基固本的作用。
正是因为有诸多孔门弟子不懈努力地发扬和传承夫子的思想、智慧、德行,我们才有机会阅读到《论语》,感受到孔子的音容笑貌,感受到那如日月般不灭的精神。
当然,最重要的是孔子自身思想、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话代表了中国人心目中孔子的崇高地位。孔子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因为他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突破。孔子提出“仁”,构建了人的心灵秩序。孔子开创了“学在民间”的传统,拥有了一大批学生,最终形成了儒家这个思想流派,滋养了中国社会文化几千年。
最后,补充说明一个细节,“仲尼”是孔子的字,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尊其为“尼父”,该尊称也成为那段时间他的谥号,后来在不同时代孔子被授予不同的尊称。本篇最后四章记录的故事都发生在孔子逝世之后,故称其“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