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准工作单位终于通知在本月25号进行报道了,作为2020届毕业生,找工作这件事儿也算是正式告一段落。接下来可能就正式进入到工作进行时了,所以就想着和大家聊聊找工作那些事儿吧,帮助自己总结反思,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有部分参考的价值。
说实话,从毫无生活压力的学生身份转变为职场工作者身份(俗称社畜),真的是一件令人无奈和抗拒的事情。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自己长大,觉着上学无趣,囿于学校小天地,每天千篇一律,活动在宿舍-食堂-教室三点。非但无趣枯燥,还辛苦,天天早起,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哪次成绩排名升了那还行,哪次排名降了,哪怕是两三名,就得怀疑自己近期的学习状态是不是出问题了。进入大学后,考试压力锐减,很多学科没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可能也就是考前冲刺一下,现在回忆起来,大学期间可能是真的压力最小的了。
我很清楚地记得,大学前从未想过读研这回事儿。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人的年龄、阅历、环境、朋友、知识、面临的机会形成一个不可控的化学过程,从而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在大三那年暑假,机缘巧合,保研进了同济大学,又开始了将近3年的学生生涯。现在三年后的自己回望当初的选择,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我感谢当时23岁的我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让自己蜕变得更果决,更成熟,更有勇气去争取自己的内心所求,不妥协不将就。
但不可否认,当时的我迷茫,纠结,也猜测不到未来的发展。到底是读研?还是工作?工作的话是进体制,还是公司。而最终的选择其实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有迷茫的小伙伴可以参考借鉴。
第一,我们班20个人,读研14人,占了70%,这是一个专业的大环境所驱动的。
第二,亲近的朋友坚定地选择读研深造,这是人际圈带来的驱动。
第三,家人的支持。
第四,面临的机遇,拿到了保研名额,后来发现我的硕士同学多是出于这个考虑才读研的。
第五,站在当时的节点上,的确仍然存在迷茫与举棋不定,带着部分的就业逃避,毕竟一个211学校面临的资源选择真的是相对较小,很多良好的就业岗位连资格都没有;不过更多的考虑是,想通过读研的过渡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追求。就像是某种意义上的gap year,只不过时间久了些,但至少在国内大背景下不会让自己很焦虑。
事实证明,读研的确是一个从学校过渡到职场的一个合理缓和期。
之前在知网上看到很多热门提问,研究生是做学术研究的,还是给老板(导师)打工的廉价劳动力?
这个没有明确的答案,主要由学校传统、专业情况、导师的课题情况和老师的个性决定的,不一样的导师自然有不一样的脾气和作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那就是Both,二者皆有。
一方面,我的导师的确为人脾气很好,并且专注于科研,愿意花费大把的时间在科研项目上,以身作则,几乎不分周末,能搞学术到晚上11点;同时对学生的科研进度了如指掌,并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验进度,论文进度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不得不说,他的认真严谨工作态度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但是,另一方面,你也会被迫接受到很多的杂事,可能是撰写与科研无关的报告,可能是一些刷时长的网上学习,可能是大批量的财务报销,可能是替他维修电脑,甚至可能是接送孩子督促学习。如果是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么我们把导师称谓一声“老板”,那真是名副其实了。
但不管怎么样,读研期间,基本可以拥有“社畜”的生活体验了。综合而言,读研不仅是学历的添砖加瓦,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沉淀期,在更好的平台上慢慢摸索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并且学会以更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工作”。是的,不管是科研还是杂事,都是工作的一部分。
正是在读研期间,慢慢确定了自己的就业大方向——进机关、事业单位,家长心目中“稳定而多金“的工作。这样的选择固然受到家长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结合就业大背景、自己的性格、优势、兴趣、未来的规划,深入思考后而做出的。
一份工作好比一道菜品,看着好吃,但味道还得自己尝尝才知道。因此,在研二暑假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同行计划——一次面向全国各地单位(如四川,广西,湖南,太原,重庆,上海等地)的挂职锻炼,经面试后,最终定在了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清楚地记得实习期间,7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隔壁街道临汾路街道考察,错过了一次当场见面,实锤羡慕锦鲤校友)。当然,也正是依赖于这短期的实习,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这是我自己确定职业方向的一个过程,真正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很漫长的,因为前期的自己很迷茫,无法确定自己心中所想。但是,没关系,每个人的路都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很不一样,其实并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
但是,有些感悟是也许很共通的,那就是心中要有想法。这些想法体现在大局方向上。
比如如何选择职业方向呢?
对小部分有明确事业目标的小伙伴,那么不用赘述了。对于大多数朋友,也许并没有一个很确定的很喜欢的很明确的答案。那么在找工作前,也许就得提前一年开始为这件事儿做打算了。找一个好工作,是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央企、国企、银行、高校?还是去赚钱的好公司,好行业,比如房地产公司,设计院等(偏理工科方向)?或者单纯地就是选择自己爱好的感兴趣的行业、公司?
做出这些选择以前,可以依据自己家人的职业,师兄(学长)师姐(学姐)的经验作为参考,或者利用毕业前的暑假实习或者寒假实习去试错,你还年轻,没什么是不能尝试的。当然,一定是有选择有质量的实习试错,以探索职业方向为目的的试错,而非酬劳。
比如如何选择城市呢?
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来说,城市的选择至关重要,切忌人云亦云,妄想广撒网,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像是买股票不要贪婪,要定义一个收益原则,严格执行一样。如果真的不是全国各地都ok的伙伴们,请给自己定义一个地理原则,比如选好3-4个优选城市,严格执行。
当然,城市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有些人看好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工资高,机遇多,事业格局更大,就像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剧中女主之一王漫妮,宁愿沪漂八年,但同样房租高,物价高,压力大,竞争强,光靠自己奋斗也许好多年都没办法攒下一套房首付;有些人也许更倾向于“钱多事少离家近”,特别是最后一点,离家近,但同样可能发展相对局限稳定,相对一线城市缺少竞争活力。
但归根结底,选择无好坏,关键在于合不合适而已。内心最好有规则,“有一杆秤在心中”,如果不符合自己的规则,那么基本可以pass了。因为基本上,就算通过了笔试面试,也是平添烦恼,不断纠结,最后的可能性是选择放弃,那么这些浪费的时间就是机会成本了。从我周围的同学2020届毕业生情况来看,最后的就业结果基本上是和自己定下的大方向相符合的,尽善尽美不可能,但好歹也算是“得偿所愿”。
最后的话,希望每个小伙伴都能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呀,找工作前先认识自己。
来源:微信公众号(九思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