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为大家带读《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第12章《对没有输家方法的恐惧和顾虑》。这一部分列举的顾虑有:和旧的家庭会议有不同吗?第三法是不是软弱的表现?群体能够做出决策吗?会不会消耗太多时间?父母们更有经验阅历,就有权力使用权威吗?对较小的孩子有用吗?紧急情况下适用吗?我会失去孩子的尊重吗?
和大家分享书中这样一段话:父母们必须得到帮助,才能理解第二法与第三法之间的本质区别。他们需要被反复提醒,在第三法中,他们也必须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也必须接受最终的解决方案。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向孩子让步了,那么他们使用的就是第二法,而不是第三法。
我一开始学效能沟通的时候,不太明白第三法和讨价还价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于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互相妥协,得到一个解决方案。这样得到的解决方案和效能沟通中的通过第三法得到解决方案,是不是一回事呢?我想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互相妥协的过程中,我的需求是没有得到满足的,甚至双方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而第三法得到的解决方案,是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其实日常生活中,双赢的沟通技巧随处可见。比如说,去菜场买菜,有时候差点零头,老板说,给你搭根葱,我需要葱的时候就会欣然接受。老板满足了多走货的需要,我满足了做菜只需少量佐料的需要,我理解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第三法。从价格之争转换到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说,大家的疑惑的可能就变成了,这样完美的解决方案总是存在吗?我不能说这样的解决方案就一定存在,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寻找。
我想起了我和孩子对游戏时间的约定。之前我们约定是周末可以玩pad。后来孩子提出,他希望每天都能玩pad,我当然是不同意的。如果采用讨价还价的方式,我们可能就会为具体的游戏时间爆发冲突和展开拉锯。可是这一次我们都尝试去了解对方真实的需求。我不希望他在平时惦记着游戏而分心。孩子则是希望可以每天在游戏里签到,周末积攒一些游戏资源。于是我们列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评估后约定,妈妈可以每天帮他签到,如果他时间宽裕,也可以给他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签到。这个结果我们彼此都很满意。
当我们并不执着推销自己的解决方案,就有能力关注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进而有能力倾听到对方的需求。其实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解决方案是很多样的,拓展我们的思路,把冲突双方的智慧调动起来,有时候很多极具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就真的被发掘出来。
相信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