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蔡康永 《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三年前,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心想,反正已经开通了,等什么时候有心情就可以写文章了。三年,我没写过一篇。今年四月,加入写作训练营后,已经持续在公众号更文31天,好像也没那么难,如果当初就开始,也许现在会不一样。
英语?更不用说,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样,从离开学校后,都不止一次的想重新拾起,也不止一次的搜集材料,买书,更不止一次的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每天背几个单词,看几个短语,但往往,都在以后的岁月里消失了。
我们在“等”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等”?如果静下心来想想,“等”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有可能是一无所有,也有可能是一身怨气,但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即便是深知如此,依然还是会选择“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
等什么?
你可能会说,等状态好点,总不能在我确实不想做什么事的时候,逼着我去做吧;也可能是等什么条件都具备了,这样再开始的话,自己心里有底,也踏实。等状态是向内,面向自己,等条件是向外,面向外界。
不论向内还是向外,如果一件事你真的想做,却又迟迟动不了身,或是在这件事上状态总不怎么好,还总是很容易被外界条件牵绊,那可能这件事不是你想做的。你只是在等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借口。此时你要做的就是,好好想想,复盘一下这件事到底对你多重要。
为什么等?
有可能是目标太高。如果我的英语只能完成普通的日常对话,却要达成一个演讲水平,而且在指定时间上有过短,往往会造成行动停滞,不是教材太难,就是信心在行动中慢慢被消磨掉。
有可能是完美主义。我们总是等着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语法掌握了,句法掌握了,单词量达到多少的时候,我现在语法不行,所以学不好英语。可你的母语呢?你刚懂事的时候,也不认识几个字,会说的不一定会写,也没见怎么耽误你说话啊。
所以有时候可能是目标不对,也有可能是方法不对,还有可能是想法不对,导致了我被动的只能选择去等,为了杜绝这种想做还不讨好的行为,我们可以试着从症结处寻找解决办法。
目标设到比刚够到再高一点。不要设一个触手可得的目标,你会失去动力;更不要设一个怎么都够不到的目标,因为反正也够不到,而且是怎么也够不到,所以你会一直等下去。
行动落地且可实施。如果我们定的目标是每天都要写文章,那估计很难实施,因为缺少可量化标准,让人无从下手,故而选择等呗。所以要定每天写几篇,写多少字,让行动可以看见,更可以被量化。
如果你不想等,或者不再想继续等,除了要定一个比刚够到再高一点的目标外,还要有可落地、可量化的行动,让自己的行动能看见,让自己能感到,自己在向着设定的那个目标前进,你就不会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