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实践中,数字“3”“2”“1”各有各的妙用,也是我最常用的三招。
先说“3”,我觉得最基础最好用的是“3”的技巧。
这还是少年时准备高考,语文老师教的:写作文就分三个部分,主要的“3”结构是开头、结尾和中间论述,中间论述要拆分成三个自然段——这是细分的“3”,写好三段话的开头句,再想三个例子分别对应,这样文章的提纲就出来了,就可以往考卷上开始写了,这样写出来的,字别太难看,起码不会出大错,阅卷的人看着也舒服,半分钟给打个差不多的分数就好了。
这个方法最初是适用于以语文考试为代表的务实写作,结果我发现想象写作也好用。
务实写作与想象写作对应,通常的叫法是非虚构类写作和虚构类写作,只是后者说起来有点拗口,我就自创了前面的说法。
务实写作是总有一个“考官”来审核的写作,目的性比较强,为了脱颖而出、换取权益、表达自我等等。这一类型,还有职称评审材料,写项目报告,写论文等等。
作者的头脑中需要始终有“3”这个数字。对于考验自己的话题就是从三个层次去思考和组织语言。可以是起点、路径、终点,可以是输入、处理、输出,可以是引言、论述、总结。万变不离其宗,思考的逻辑可以很简单,但表达的内容又能千变万化,层层深入,展现自己不俗的品位和功力。
这种写作思路一次投入,终身受益。
因为从考官的角度来讲,改变考题是很难的。新东方以前的名师李笑来有个例子,他受出版社邀请写一本托福作文书,结果刚写完要出版的时候新闻说托福题库要换,可是作文已经全部写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出新题库,别的出版社的同类型书说那就等等吧,而李笑来和他合作的出版社想只卖六个月也行,还是卖吧。等到新题出来,别的题库都换了就作文题库没换,这本书反而占了先机,抢先卖了六个月不说还不用下架。想来也是换作文题库可是大工程,而且也没有特别的必要,考试作文题目是什么不是关键,衡量考生思考表达的能力才是关键。所以务实写作只要别太假,别让看的人太费劲就是不错的了。
而想象写作是小说、剧本等虚构类的写作,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作品虽然讨厌死板、不用考官,却也用到是一样的逻辑和技巧,暗合“3”的地方特别多:三角关系,三方争霸,三个场景转换……核心的戏剧冲突都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或者三个角度。
比如韩剧的通用套路,男一男二都喜欢女一形成一个“铁三角”;像《琅琊榜》这样的权谋小说,三个男人争储位;有《大长今》这样的影视作品,从御膳房到济州岛再到太医院,分成三个场景来展现人物的成长;还有现在很火的各种综艺节目,通常也是按照三部分来进行采编和剪辑的,如马东领衔的火爆节目《奇葩说》设置的是三轮辩论,《饭局的诱惑》就分为谈话部分、游戏部分和彩蛋部分,《金星秀》分成开场的单人脱口秀、 “有话问金姐”的问答部分和一位明星的访谈,还有孟非的《四大名助》,每一个案例都是先读案例,然后大家群起而聊,最后投票。
这样的大架构都是开场、发展和结尾,三个场景的交换使节目层层推进,便于理解主题又不重复,对得起观众消费的时间。这就是想象写作用“3”来组织的奥秘。
下面来说“2”,
就像刚才举得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结构类似,但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会看上去都一样,那就没意思了。所以文章的结构有了之后,怎样展现,要的就是细节的功力了。
我原来考试时,作文的三个主旨句写好了,可后面编例子犯愁啊,怎么也凑不出字数。后来有一招,找两个角度:比如我本身能想出一个例子——一个东西怎么好,我blabla写完了,然后我把这个例子反过来想——不是这个东西就怎么怎么不好,又blabla扯一堆,一下子字数就double了。恩,老师还评价,考试作文写得深入了,不错。
后来我更看到了两个维度分析的妙用。数学上不是有坐标系分X轴Y轴嘛,两条线一交叉,画出的图形能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很多问题。
不少著名的理论就是借着这个思路产生的,比如柯维的时间管理法则,又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艾森豪威尔法则,用的是美国第34任总统也是著名的五星上将的名字——据说他在打仗的时候常用这个方法:把事情在紧急程度上分成紧急和不紧急,在重要程度上分为重要和不重要,那分析若干件事情的次序,就可以这么一个排序:重要且紧急>重要且不紧急>不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次的两个维度分析就可以让事情表达变得充分、具体。所以展开论述的细节不愁没的写,多用用二维分析就好了。
再有,我观察到很多的修辞方法就是在寻找“2”,像比喻、拟人、类比、对偶、夸张等等,都是想尽办法找到一个读者已经知道的、熟悉的、理解的东西,来和想要描述的未知的、陌生的、晦涩的事情发生联系。
说一个我特别欣赏的例子,《奇葩说》里面颜如晶这个选手有自己的特色——吃货梗,一个事情她表达完了之后让人难以反驳,就因为吃的东西太熟悉了,想想也是那么回事,奇妙的联系回路就这么被建立了。
有一个题目是伴侣找恋爱经验多的还是少的,颜如晶要表达的观点是找恋爱经验多的,为什么呢?她讲恋爱经验就是社会经验来的,就是来自挑餐馆的经验,一个很多人排队的餐馆,是不是也会进去吃?而一个没有人吃过的餐馆,你是有多饿才会想进去吃?这样把伴侣跟饭馆建立了一个类比,不动声色地表达出了惊人的效果,很厉害。
我再给这个例子发展一下,心理学上对颜如晶说的这个现象还有个依据,叫“社交认证”,就是一个人的优秀不优秀、有没有魅力,除了外貌之外很难从表面上看出来,我们就天然地发展出一种能力——随大流,那么多人都喜欢他,那他一定是有过人之处,也是个好用的技能。从伴侣到餐馆到社交认证,这就是用类比手段建立起来的联系,是不是很好理解了呢?
最后,看看写作中的“1”吧。
“1”其实特别简单,一篇文章,一个主旨,一以贯之以及一次一件事。
写作的过程是再思考的过程,有的时候写到了结尾才能够清楚,自己这篇文章的这一个主旨究竟是什么,才明白原来一开始想的不好,重新写得更清楚。写完了也要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章,其实修改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删掉不重要的段落,让文章有唯一一个清晰的主题,在结尾落得结结实实。
所以结尾很重要,争做豹尾——以前听语文老师说的,好文章要虎头、猪肚、豹尾,原来文章是一只拼接小怪兽啊,科科~
想到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特别不介意剧透,已经完结的电视剧我会先看第一集和最后一集,尤其是要看看结尾,就知道作者的价值观是怎么样的,想表达的是什么。这样发现的我喜欢的剧再一集一集地看,还会想作者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安排情节?觉得这个过程真挺有意思的。
另外一个需要思考的地方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任务往往一起来,比如要写很多文章的话怎么选择?只能一次一个,把当下最重要的那篇写好,做完之后再选择新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实做事情都是这样,我经常会焦虑自己事情太多,觉得满头都是包,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告诉自己,冷静冷静,从满头包里挑一个最是包的,先把它解决了。往往做好了一件事,就放松下来,其他的事情慢慢迎刃而解了。
总结一下,写作的技巧就是“3”用于结构,“2”用于细节,“1”用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