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年立的flag中有一条,就是每个星期读一本书。
记得去年开年,也是同样的计划,只不过方式不一样。
去年是参加了某一个书院的网上读书计划,每周推送一本书,周一到周五每天看一篇经过精炼的内容,周六复习,周日测试。
第一阶段17周,第二阶段25周。
尽管坚持了两个阶段,一共看了42本书,但是效果并不好。
其一,一本书浓缩成五篇文章,不能连贯地将作者的意图、想法表述清楚。
其二,浓缩书代表的是浓缩作者对原著的理解,如果理解不到位,或是带有自己的想法,传递给读者就会有偏差。
其三,读书读的就是过程,把肉都剔除了,只剩下骨架甚至是有些变形的骨架,少了大快朵颐的快感。过程中,我几次忍不住购买了纸质书。
所以,在坚持两个阶段后,我果断不再继续这种方式。
很巧,在我停止后,这个网上的读书方式居然没有再继续下去,公号也停止了更新,想必大多数读书的人和我一样的感受。
02
我也喜欢看电子书,是微信读书和kindle的拥戴者。
只是电子产品对眼睛的影响实在太大,尝试上下班途中听书的方式。
可惜,一来,一心两用不适合开车和听书兼得。
二来,耳朵听文字转化到头脑的镜像,总没有那些文字来的直观和优美。
三来,听书听得“焦虑”,得一字一字的读,不像看书那样一目十行来的畅快淋漓。
第四,有点想法,还没法标记做记录。
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还是回归到最初的纸质书籍,有手感,摸着踏实,安心。
去年年底,假着打折,一口气买了30几本书。
看着书架上码好的新书,犹如皇帝翻牌般的欣喜心情,急迫的想全部宠幸一遍。
03
开年第一本书,是樊登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
知道樊登是通过公众号樊登读书会。
原以为这是一本鸡汤书,想着新年需要有仪式感,励志一下,没想到这是一本作者读书后,结合自身经历对书内容的理解。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分为上中下篇,一共讲述了19本书。
看了第一篇就放不下来,感觉作者对每一本书的理解,都是一次升华,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感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认知。
此前我对于说书方式,只限于听觉形式上的理解,一知半解导致心理排斥。
但看了此书,迷恋深陷的感觉。
作者可以把熟悉和不熟悉的,容易和晦涩难懂的都描述得那么鲜活和游刃有余,我看到他知识的积累和对人生的思考。
读到后面,在我脑海里蹦出来一个词“厚积薄发”。
借用作者在介绍《指数型组织》这本书时,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指数型组织》,我坐飞机从北京到深圳一趟就读完了。
原来是我每次读的书都会积累在我的大脑里,便于用来理解下一本读的书。
读的书越多,我理解下一本书就越快,整体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这个就是一种微型的指数型组织。
很多人老问我怎么能够读书读得快,多读就能更快,因为你的大脑是可以变成指数型了。”
看到这段话时,我的想法就是,也许这就是生命和时间带给我们的惊喜和回报。
想到自己的读书,贪图的是数量和好看,愉悦了精神,满足了享受。
读着读着,会有“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但只是对现有知识的叠加,而没有深耕“为啥是这样,还能怎样”的思考。
读的时候明白,没过多久就模糊了。
04
细嚼慢咽和囫囵吞枣带给人的营养,必定是不一样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学车的经历。
在我还不会开车的时候,我经常坐在副驾驶位置,看老公开车。
他开车的一招一式,我都非常熟悉,甚至转弯倒车,我都能够想象的出,他是用怎样的幅度去打方向盘,换油门或者敲排档,踩刹车的轻重。
但是当我坐在驾驶的位置上去驾驭这辆车,哪怕是在空地上,每移动一点距离,我都吓得胆战心惊,手忙脚乱,一点协调性都没有,完全不是我在他旁边指手划脚的那种潇洒劲儿。
此后,凭着侥幸的聪明,考出了驾照。
在驾照成了袋袋户口放了六年后,因为工作地点远不得不驾车上路。
刚开始要找各种参照物,路旁的虚实线,车玻璃上的贴纸,后视镜,反光镜的边距……,谨小慎微,在高架上不超过60码的速度不知道被多少司机鄙视过。
随着每天80公里来回的车程以及在上海杭州之间来回的奔波,让我经历了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各种气候各种路况,六年开了近11万公里。
现在开车全凭感觉,知道与前车、旁车的距离、速度,都是下意识地踩油门点刹车,不再眼巴巴的找各种参照物了。
读书也是。
先前尽管我读了很多书,但是就像我坐在开车的老公旁边,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看过,也就看过了,我关注的是一个一个断点的动作,我没有用心揣摩,更重要的是没有亲自在那个位置上去操作。
当自己坐在那个位置上,把手、脚、心、眼、耳、脑等全部调动起来,在各种路况中一气呵成,特别是经过了100公里、1000公里、10,000公里的驾驶和各种路况,我对车子驾驭的能力就越来越强。
我也越来越明白,开车不是机械的去开动一架机器,需要用脑子开车。
什么情况下变道、超车、抢时,都需要灵活应对,这是我们根据那么多次的实践反思得来的经验。
现在一上车一启动,我根本不会去想碰到这个路况要做什么动作,全部都是下意识的。
05
樊登老师在解读《反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时讲到:
“好多人总是问我,‘樊老师,为什么你读过的书都能记得住’?
因为我把这些书连成片,我能够知道这本书跟那本书之间的联系,我可以看到孔子和柏拉图之间的联系,看到可汗学院和孔子之间的联系……
他们都可以连成一片,这个时候,忘记他们反而变得很难了。
我发现很多人的读书方法不太对,大脑其实没有把知识连成片”。
这不就是我的开车经历吗?
新年,希望通过不断地读书,深入地思考,反复地践行,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