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看到很多学校举办感恩演讲引发争议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了过去了,很多学校还依然在乐此不疲地举办这样的活动,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是高二的时候接触到的这样的感恩演讲的,当时不知道哪位校领导找到了一个其他学校的感恩演讲视频,我们整个年级排着队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面看了这个感恩励志视频。一个个欢声笑语进去,鬼哭狼嚎出来。后来学校觉得这个催泪效果还不错,又请到了真人来到我们学校演讲。当时学校的通知是隔得近的同学要把自己的父母请过来一起听演讲。于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聚集了全校师生,以及部分学生家长。记得当时演讲者西装革履,领带就像红领巾一样在胸前飘扬,讲到动情之处自己也会用手帕擦拭自己的泪水。
演讲大概进行到30分钟左右整个操场就已经失控了,台下的学生、家长、老师几乎都痛哭流涕。现在回想我当时作为这次演讲的当事人之一,我发现我除了硬挤了几滴眼泪之外,都没怎么哭,可能是之前看视频的时候已经哭过一次了。但是这种具有道德拥有感的事情看一百次,哭一百次也不为过啊。仔细回忆了一下,我当时的心理动态是这样的,演讲者讲得确实很感人,但是没有让我哭得歇斯底里。但看到周边的同学都哭得跟个鬼一样,自己却还好的时候,自己内心会很自责,觉得自己没有良心,不孝顺父母。
在活动举办完了之后,发现了一个现象,该翻墙上网的同学依然在翻墙上网,不爱学习的依然不爱学习,抽烟的当然也还在抽烟,甚至在厕所边抽边调侃这次感恩活动。这种反转当时确实给了我一些震撼,不是说好重新做人的吗?痛哭流涕的时候对父母的承诺呢?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道德滑坡难道就如此严重吗?记得当时还五十步笑百步般故意疏远了一下那些迅速”失忆“的同学。
我的半衰期稍微长几天。在演讲后有一个星期左右的道德提升感,觉得自己要努力学习,自己要孝顺父母,哪怕是对父母言听计从。可是不知怎么的,一发生一些事情,看到父母对自己还是动不动就指责,还是喜欢唠唠叨叨的时候自己就瞬间没有耐心了。于是没良心就没良心吧,该叛逆还是叛逆。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不仅没有成为一个道德滑坡到无可救药的人,和父母的关系还相处得很融洽。而那些比我更“没良心”的同学似乎也没有成为社会的渣滓,有的现在结婚生子,一家人的关系处理得也很好。这让我想到了嵇康的故事,嵇康的母亲去世了,在葬礼上他没有哭,被周围的人看到了,纷纷在指责他不孝顺,是冷血动物。但是阮籍回到家之后,悲伤到吐血。他和别人的儿子一样都很伤心,只不过没有在别人面前哭而已,这并不代表他不孝顺。同样,在这样的场合没哭的人也不代表着就真的铁石心肠,哭与不哭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感恩水准。
尽管这件事情过去这么久了,现在我再回忆起来,对这种形式不仅没有好感,反而有了一些负面的看法。
感恩演讲是成人世界的道德霸权
在使用霸权两个字的时候还是有些犹豫,毕竟用在一场和道德、感恩、成长相关的活动上有些于心不忍。既然要写,言辞就激烈些吧。这些感恩演讲无一例外,都是过分强调父母养我们如何不容易,如何辛苦。学生应该感恩父母,应该孝顺父母,否则我们就是一群白眼儿狼。但是,这里面的症结就在于成长的不平衡性,父母会更加肯定自己养育子女的不容易。但是这可以让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吗?会不会父母今后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会更加心安理得了呢?多数成人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这样教养的成本会减少很多,所以针对孩子的感恩演讲多少带有让孩子感恩听话,减少父母教养成本的功能。
这里的问题在于,亲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只改变孩子这个变量是很难有持续效果的。就像我一样,回到家还是看到父母那种教育模式,所以很难一直持续下去。我现在从事教育工作,也接触过一些所谓的“问题孩子”。但是越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有一句话其实说得真没有错,“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品”。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很多时候父母的问题。举个例子,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够坚持,对于什么兴趣都是三天热度,但是事情的真相是,很多父母没有坚持孩子的坚持。任何的习惯都是需要养成的,而孩子没有那么理性的能力,刮风下雨不想去,遇到困难像退缩。这个时候父母一看到这个情况也就随了孩子,并且自己也心安理得觉得是孩子的问题。那些在自己特长上坚持了好几年的孩子,哪个里面没有父母的坚持。
到现在为止都记得《家有儿女》里面的夏雨扮演者尤浩然,他早年出演了一部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妈妈孝顺自己的婆婆,给婆婆洗脚,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小尤浩然端着一盆水一路走一路撒地端给妈妈,并说道:“妈妈,洗脚”。这样感恩教育是不是更加落地呢?
试图用感恩让孩子听话来降低教养成本就是一种霸权,父母不可能通过这种形式成更好的父母。
感恩演讲是一场关于道德的传销
传销二字,可能更加刺眼。学生时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成年人可以引导,可以提供环境来培养。但是通过这种催泪演讲的宣传,将演讲者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在急功近利上,像极了传销的洗脑。全世界都在感恩,你不感恩好意思吗?传销教你挣钱和讲师教你感恩一样,看似目的都是对的。很多词也是对的,但是习得的过程却有优劣,我可以通过我的成长去感受,你也可以循循善诱,但是这种商品式的价值观批发,在当时效果可能很好,但是不持久。我就只持续了一个星期,而且后面就对这种形式彻底免疫了。传销告诉你加入他们的团队去挣钱似乎是世界上最好的选择。用演讲者告诉我们的方式去感恩是最合适的形式吗?给父母洗脚是感恩吗?听父母的话,甚至言听计从是感恩吗?如果是的话有没有什么使用的场景,有没有什么不适用的场景,不同性格的孩子应该怎么使用。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但是演讲者不会告诉你这些方法论。就我而言我要表达我对父母的感恩,我不希望像出席葬礼般哭得这么隆重,也许是一次愉快的交谈,也许是一顿温馨的晚餐,抑或是让父母明白自己的错误等等,总之我希望找到我自己和父母也都接受的方式去感恩。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否定学校或者感恩活动组织方的出发点,学校和社会都怀着善意在不断摸索适应时代的教育模式。所以我们更应该从各种角度去看待一个教育模式的优劣,而不是在一片哭天抢地的道德教育中心安理得认为这才是教育年轻人去感恩的最佳方式。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而形式和方法也许要不断摸索和思考。如果我的这些观点有助于推进这个过程,就算被骂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