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中国历史上智慧的代名词,在演义里几乎无所不能,他的出现,几乎总能扭转乾坤,所有危局总能找到答案,迎刃而解。
以《三国演义》影响力之大,以致凡耳闻诸葛亮之名者无不肃然起敬。当然渐渐地也有自称熟读史书的人,以《三国志》为基础,再别出心裁地从历史的墙角里翻出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号称解读真正的历史人物,但求能哗众取宠,于是“诸葛黑”也大有人在。
经典的东西,必定能经得起推敲,我只希望,不要用三分钟的热度烫伤古典的灵魂。
我没有能力去平反,主业也不是研究历史。我没有把诸葛亮奉为神明,因为诸葛亮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人他就不会完美。给我的感觉,诸葛亮是,一个生不逢时的人,输给了那个时代。
他一身才华横溢,文能治国、武能将兵,这样真正能出将入相的人物,放在中国历史上也没几个。但诸葛亮生于那个时代,实在是有太多的无奈。
先说说被奉为千古绝响的三顾茅庐。贤君明臣终相聚,卧龙一出分天下!这场相遇,真的好不令人大呼畅快!从此刘备龙入大海,而诸葛亮亦获得了一个大展其才的舞台,从此主宰着刘备集团的发展,由此聚合而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让西蜀事业开始轰轰烈烈地向前推进。
但是,这是小说和史书中的说法,在我的理解里,西蜀的第一号人物,绝对是刘备,他才是蜀国事业发展的龙头,诸葛亮当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是那种扭转乾坤的改变。
在当时的局势下,诸葛亮其实别无选择。若出仕曹操,以曹孟德识人之明,诸葛应有不错的发展待遇,但地位绝对不可能在荀彧诸人之上。
若出仕东吴,孙权文有张昭、鲁肃诸人,武有周瑜等将才,诸葛亮很难进入核心系统发挥一些决定性的影响,且江东世族势力交错,政治复杂得多,他同样很难彻底贯彻自己的主政思想。刘表、刘璋之流待宰羔羊,不会在诸葛亮的考量之内。
所以,当时唯有英名播于天下的刘备,一直蓄势待发但缺乏一个系统性管理人才的刘备,是诸葛亮的唯一出路。请相信,这个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不可能永远躬耕山林的,所以他带着自己的满腹才华和对天下大势的剖析,出现在了刘备的视野中,两人一拍即合。
易中天教授推想,当时很可能是诸葛亮以自荐的方式拜访了客居荆州的刘备,本人认为未尝没有道理。
诸葛亮的真正无奈,是面对刘备死后的局面。戎马一生的刘备,竟败在了初出茅庐的陆逊手上,太过令人始料未及。
先多说一句刘备,出兵夷陵夺取荆州,完全是出于战略考虑,因为荆州一失,西蜀的形势相当不利,几乎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欲争天下,必须占有荆州,这点从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皆不得其功便可看出。
而当时诸葛亮反对的,是对于出兵的时机,蜀国建国仓促,还需要时间,并非反对出兵东吴的战略。另外,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对手曹操已经去世,东吴方面最杰出的统帅周瑜亦已不在,刘备应有自信当时放眼天下再无敌手,才会亲统大军出兵荆州,他的军事行动,也确实给了东吴极大的震动。
但事实告诉我们,人太过自信就有大意,一大意就有弱点,所以打了一辈子仗的刘备败了(个人看法,当时刘备的军事能力确实应该是无人能出其右了),败得很惨,陆逊的一把火把蜀国争霸天下的梦想烧得一点不剩,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大意失荆州。
刘备一走,所有的压力都到了诸葛亮身上,他必须第一个站出来收拾局面。
这时的局面是怎样的——外有曹魏、孙吴,内有南蛮,且最最关键的,西蜀其实是一个外来政权,非土生土长的,民心其实并没有小说中那么依附这个政权,刘备在时压得住,但到了诸葛亮手上就没那么容易了。
没有办法,这些事情他一定要去处理,而且当时也只有他才处理得好。于是,扶刘禅、和孙吴、抚人心、镇叛乱、平南蛮,诸葛亮一一做到了,都做得很漂亮。请相信,这些事情,每一件真的都需要呕心沥血,他确是天纵奇才。
很不容易,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国度过了最大的危机,终于回到了一个正常的轨道上,在诸葛丞相的规划下逐渐平复创伤,发展经济。但我想说,此时的局面才是诸葛亮面对的最大无奈,无奈中的无奈。
不少历史学家、历史爱好者对诸葛亮六出祁山颇多置评,褒贬不一。我非军事家,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只能观之,未能深察;我也非地理学家,对蜀国用兵路线对与否无法置喙。我看到的是,一切都是无奈之举。首先无论是从政治的层面考虑还是从战略层面考虑,诸葛亮的用兵对象,一定是篡汉的魏国,东吴必须是盟友,这点我们应当都有共识。
但偏偏,这个敌人,强大到令人惊骇。曹魏的军事系统,是曹操一手建立起来的,是通过北抗匈奴和几乎灭尽天下诸侯的战功建立起来,对于这个系统,我想用四个字来形容:所向披靡!尤其是能打残匈奴的魏国骑兵(比如精挑细选、百里挑一的虎豹骑),应是当时东亚最强军无疑。诸葛亮面对的,就是这么强大的敌人。
对于这么强的敌人,是不是一定要正面交锋?于是有人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穷兵黩武,西蜀更应关注经济发展,待国力强盛再出兵北伐。
关于这点,我不否认。每一场战争的花费都是天文数字,频繁的战争绝对是从根本上拖垮了本就人少国弱的蜀国。好吧,那就鼓励发展经济吧,不过先请不熟悉地理的人拿出地图看看(熟悉的就不用了),当时魏国占据的北边半壁江山,含有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中原区域,吴国也占据着富庶的荆扬地区,蜀国呢,除了成都地区比较发达,没有了!
比经济也要有资本,寄希望于经济跑赢对手,于此时的蜀国而言,无异痴人说梦。
更绝望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西蜀第一代精英人才正在逐渐消逝,诸葛亮没有信心,在人口本来就稀少的蜀国,能有真正的后起之秀来支撑大局。他是在竭尽全力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通过不断的尝试来寻找打开局面的机会。
经过数年精心筹划,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天水三郡同时叛魏响应,给曹魏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但是曹魏集团的反应实在太快了,诸葛亮最有机会成功的一次北伐最后仍以失败告终。
其实,自此之后,诸葛亮就已经明白,这个翻盘的机会实在是太小太小了。最无奈的是,明知事不可为,为了那点渺茫的希望,仍要执意为之,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听来好令人心酸。还能怎样呢?等等吧,兴许魏国主持非人,就有就机会了,但曹丕、曹睿皆有为之君,魏国上下齐心;等等吧,也许曹魏将帅乏人,但曹真、司马懿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在这样的局面下,还能怎么样?国力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除了不断小心翼翼地出兵寻找机会,还能怎样?我也希望能给诸葛亮一个答案,但很遗憾,我没有,因为我相信聪明如诸葛亮,现在我们能想到的出路,他不可能没有考虑到。
越是艰难险阻,越见英雄担当。这个文武全才表演的时间不长,但极其精彩。
诸葛亮的出场,先让刘备集团的实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实,刘备集团的军事能力一直不差,刘备本人也是一位极其优秀的统帅,他所缺乏的,是一个能在后方运筹的职业经理人,诸葛亮正是以此形象出现。
卧龙一出,小试身手,治城收民心、理政管州郡、落户增兵马、征税备粮草、外交联东吴,诸葛亮出场的一系列华丽动作,让刘备集团实力和信心都大大上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诸葛亮对刘备集团事业的规划,也即隆中对,让刘备幡然醒悟——原来可以先三分天下!
从此刘备、孔明,一主外,一主内,开始了西蜀事业轰轰烈烈的发展之路。你会觉得,这个人的管理能力真的太强了,他能一针见血地看到刘备集团的问题并以最合理的方法下药,有他在后方的运筹帷幄,刘备方能在前线全力以赴打天下。
看到这里,有没有想起一个很熟悉的人,没错,那就是萧何!诸葛亮此时的形象就是刘邦的萧何,而得天下后的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是排第一的。
这样一个内政外交几乎都无所不能的人,偏偏还能治军和打仗,而且打起仗来一点都不含糊,大魏国就从来没有人敢正面撄其锋芒!请注意,此前在曹魏集团的眼中,真正忌惮的统帅级人物,只有刘备和关羽(马超也许还行,但效力刘备麾下时间并不长,按下不论)。所以自从刘备和他麾下最能打的四大将军(关羽、马超、张飞、黄忠)死后,曹魏已经觉得西蜀不足为惧了,所以他们从来不会想到一直在后方主政的诸葛亮敢于主动进攻。
你想不到,我就做给你看,笔杆子握得好不代表就不会握枪杆子。
事实上,诸葛亮从来没有放弃过入主中原的梦想,他精心策划天水三郡叛变以响应他兵出祁山的军事行动,非常完美,这次的出兵险些把整个西凉都打下来了。曹魏至此才终于意识到,这个西蜀的大丞相,太不简单了,他竟然还能打仗!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信错了马谡。于是不断有人以此指责诸葛亮的用兵能力和识人之明。
我想说一句老话,人无完人,而且最关键的是,诸葛亮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亲统大军征战,不同于刘备,戎马一生,领兵和用人上都经验丰富,这些全是实战打出来的,诸葛亮毕竟不是神,有些东西,他也需要积累才能升华。
事实上,即便诸葛亮此前并没有丰富的军旅经验,他还是靠着自己绝顶的聪明才智,琢磨出他自己的一套统兵方法并大见成功。
这次魏蜀的交锋,另有一点让魏国大吃一惊,那就是,蜀军的战斗力竟然惊人的强!比如张郃欲追杀撤退的蜀军,被反杀了。原因只有一个,这些是诸葛亮千锤百炼出来的兵将!
这就是我想说诸葛亮为什么是一个文武全才的另外一点,他以他天才般的创见大大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比如诸葛连弩的发明,比如精心琢磨的各种阵法,比如大军驻扎的选择,甚至小到兵器的强化、盔甲的强化。以致后来司马懿到诸葛亮大军扎营的地方查看的时候,都不由得由衷感叹:“孔明真天下奇才也!”可见诸葛亮的治军能力,真的是非同一般的出色。
诸葛亮一定精心琢磨了对付魏国骑兵的办法,在他手上调教出来的军队,其战斗力之强,毫不逊色于魏国铁骑。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每次诸葛亮出兵都信心满满地找魏国主力决战,就是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能在正面交锋中重创魏军。因此之故,在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之后,魏国往后再也不敢跟诸葛亮正面较量,都是打防守、拼供给。
有人说,魏国正是是看中了蜀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供给不足,所以选择防守来打消耗战。这话我不反对,但请注意,蜀国并非魏国的唯一敌人,其东有孙吴,北有匈奴,所以长期与蜀军对垒消耗,对魏国来说同样是极大的负担,且骑兵历来对步兵都有优势,魏国为什么坚定地选择防守,诸葛亮就是原因,魏国没有人有自信打得过诸葛亮率领下的蜀军。
可惜,局势始终比人强,我前面也说了,蜀军有其致命弱点,那就是供给不足,一是国力发展所限,二是蜀国地理位置决定的出兵路线所限,后者更为明显,这也是当年刘备拼了老命都想夺回荆州的原因。
另有一点,诸葛亮指挥作战确实不擅出奇谋,都是倾向于稳扎稳打,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输不起。
诸葛亮手上的筹码并不多(虽然都很精),他只能很小心地去试探,去寻找魏军的一些致命弱点,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举全国之力北伐的,因为蜀国已经惨败了一次,再也承受不起第二次大的失败。无法,这个天下奇才有心想扭转乾坤,却始终左右不了局势。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在魏蜀吴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司马懿、诸葛亮、陆逊里面,司马懿是活得最轻松的一个,陆逊是活得最潇洒的一个,诸葛亮则是,活得很累很累的一个。
司马懿背后是强大曹魏集团,这个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能提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支持,要兵有兵,要粮有粮,甚至还可以光明正大的从曹睿手中要来按兵不动的死守命令,他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通过防守遏住诸葛亮那本就苛刻的出兵路线就可以了。
陆逊,这个聪明人其实也早就看破了局势,吴国绝对不是魏国的对手,即便加上蜀国也不是,所以他的梦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吴国不要亡在他任上就可以了。我们可以看到,吴国打防守时,陆逊很积极,打进攻的时候,他几乎都是摆摆样子,耀武扬威一番,露个脸就走,从不强求。他太清楚吴军的实力了,这个通过世族势力缔结在一起的系统,绝不会拼了命去开疆拓土,但求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是人同此心。陆逊这样,也未始不好,做个识时务的聪明人。
但偏偏,诸葛亮是想逆势而为的那个。他不甘心,自己构想的法制社会是多么的美好。
在这个社会框架下,世族成规被破除,寒门士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社会的不公被最大程度地消除,假以时日,和谐社会的花朵必定能在太平盛世绽开。事实也证明,蜀国在他的治理下是三国里面最安定的,所以诸葛亮构想的治国方略绝非空谈。
他不甘心,这个他倾注了他一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国家,要无奈地被锁在那个局势里,接受残酷的命运,最后连同他的宏图一起毁灭。他不甘心,刘备等蜀汉先烈们共同追逐的目标,在他手中不能实现。所以,诸葛亮事无巨细,把握好这个国家的每一个细节,从经济发展、国民教育到军队建设、统兵作战,小心地权衡着蜀国内部的各方势力和经营着这个弱小的国家,但求能奋发图强,扭转局势。是啊,他是擎天柱,他是帝国运转的核心,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在他肩上,他真的活得很累,也很苦。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诸葛亮和曹操其实是很像的两个人。曹操从带兵起家,诸葛从治政开始,两人最后都凭绝顶的聪明才智出将入相,大权独揽。在曹操统治的中原地区,天下归心;在诸葛亮治下的川蜀地区,政治清明。这两个人,实际上,还都是以法治国坚定不移的支持者。
有一部以赵云为主角的电影《见龙卸甲》,在剧情里,年老的赵云请缨最后一战,同样年老的诸葛亮对赵云说:“子龙,我们都一把年纪了,都是靠着一些美好回忆活着。”
第一次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觉得很扯,现在再来想想,也许真的是。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也许真是靠着一些美好回忆活着。在回忆里,他与礼贤下士的主公刘备畅谈天下大势,时时抚掌大笑;在回忆里,关羽也曾与他探讨《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在回忆里,张飞会因为在前线酒瘾大发忍不住差人私信他以求美酒解馋;在回忆里,赵云总是满腔热血,虚心向他请教;在回忆里,庞统奇谋迭出,与他同掌军机,两人时时会为卧龙凤雏之英雄所见略同而会心一笑……
那段时光,多么美好,刘备集团上下齐心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共度患难的日子总有乐趣。
现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静静地褪变成了回忆,洒满从荆州到益州的路上。隆中一对世间藏,卧龙凤雏成绝响,他们都走了,只剩下自己,在心力交瘁的时候,依靠回忆里这些人的音容笑貌,坚强下去。
诸葛亮真的带给了我很多的感动,也许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也许是真的把蜀国看成了自己的事业来做,他倾注了一生的心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真正的践行者。
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神,有心顶天立地却没有通天彻地之能,有心扭转乾坤却没有翻云覆雨之力,因为他也是人,所以他左右不了局势的发展,只能在那个局势里挣扎。
好苦的诸葛亮,竭尽所能却撼天乏力!这个一身才华的美男子,一生没有输给任何人,只因生不逢时,所以输给了那个时代,当然,也为那个时代所造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