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格斗孤儿”的新闻事件炒得很火,简单回溯一下:
成都一家名叫“恩波格斗”的俱乐部里,有一批未成年人学艺。基本上都是四川凉山等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
不是父死母丧,就是父亲吸毒母亲改嫁。孩子们早早辍学,吃不饱饭,经人介绍来到俱乐部练习格斗。
他们会代表俱乐部参加表演赛,十来岁的孩子在铁笼中肉搏,外面围满了叫好鼓掌的成年看客。这样的画面刺激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
“俱乐部利用未成人赚钱!”
“小小年纪不读书以后出社会就是祸害”
“当地政府为什么不管这些孤儿?”
“最终的归宿是保安”
……
一时间蜂拥而来的质疑涌向了俱乐部和孩子们。
于是,政府出面了,要接回这些孩子,承诺会发放救助金,安排他们入学读书。
对于许多围观党来说,这是好结果啊。
然而,许多孩子却不愿意回去。
因为汹涌的“民意”堵死了他们唯一的生路。
俱乐部老板恩波说:“这里又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掠夺,更没有绑架。孩子们是失学以后到我这里来的,本人、监护人、包括乡村的民政干部自愿送到我这里来的。孩子们我养得好好的,格斗也好,还上文化课。我觉得我没有错。”
那么,你支持哪种做法?有什么理由?你确定是正确的么?
类似这样的事件我们有个俗语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关键是你能讲出你的道理么?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了。批判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如何判断真伪。在当今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这应该是一项必备能力。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呢?
1、会定义、分析概念。
有很多人出现的思维混乱就是因为大脑中的概念不清。例如有的人认为读点公众号的内容就是学习知识了。可是如果对于知识的概念有了解的话,就能明白大部分时候所谓的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了。
伟大的智者柏拉图定义知识的概念:正确的、被人相信的和被人验证的。
伟大与平庸,先进与落后,差别可以用掌握的概念多少来区别。
例如上述新闻事件中,那些围观的看客能够清楚的定义“压迫”么?
2、会分析论证的结构。
论证结构是指“引论、本论、结论”,如果这三个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让论证出现偏差。
例如“格斗孤儿”这个新闻事件中,各家报道所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我们就要分析他们的“本论”是否全面。
3、能发现论证中隐含的前提假设。
隐含的前提是指并没有任何证据的支持,说理时有可能听起来顺理成章,实际已经犯了隐含前提的错误。
例句:“他们一定确实不在犯罪现场,要不然为什么口供如此一致。”
这句话中隐含的前提是:说的不是真话,就不可能口供完全一致。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例如:合伙犯罪的两个人是很有可能串供的。
“格斗孤儿”新闻事件中,有的报道的隐含前提就是:如果未成年人没有被压迫,他们是不可能去参加这种残酷的格斗比赛的。
4、能避免逻辑谬误。
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而逻辑谬误就是指那些说理说不过,于是就破坏游戏规则的逻辑。
“格斗孤儿”新闻中,很多吃瓜群众就是犯了“大家都……”这样的逻辑谬误。这里面的思考规律是:因为大家都……所以是对的。
例如当年中国境内著名的“抢盐风波”(如果未曾经历请自行百度),就是因为很多人犯了这种逻辑谬误。
5、、能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就是你能够找到信息的源头,一手信息当然是可信的,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大多数二手乃至三四手的信息。
例如“格斗孤儿”事件,最应该聆听的是这些孩子们的声音和开这个俱乐部的人的声音,而不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的结论。
6、能考虑到不同的可能。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可能性。你思考的可能性越多,你的思维严谨度就会越高,就不会轻易的得出结论。
7、能用严谨的论证说服别人。
说服别人,就是用论据去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说明论据就要采用严谨的论证结构: “总分”“递进”“正反对照”“相关对照”或者“并列”。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不是这些原理,而是丰富的知识;不是让你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能及时纠错;帮你对事情发生的概率进行判断,然后你再对大概率的事持续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