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六
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
“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帮助我们实现理想目标的哲学,它鼓励我们寻找途径并行动起来。它产生于英国、盛行于美国,其教育思想现在正在中国流行。
佛兰西斯.培根提出的归纳法是实用主义哲学特色,在有意识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成为实用主义的主张。卢梭关注儿童天性的发展,他相信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和以儿童兴趣为教育的先导等思想深刻影响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三位美国人:查理.桑德斯.皮尔士,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
皮尔士强调实践效果的概念构成了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全部概念,任何真正的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在实际经验中检验人们的观念,观念本身在经过经验的验证之前都只不过是假设而已。
威廉.詹姆斯认为:真理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人们在实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制造的。真理是在观念的使用、观念的效果中发现的。为了得到真理,必须研究经验。
约翰.杜威把实用主义的主要思想引向了深远的发展。他认为,要依靠人类经验的效果来澄清观念。他主张真正的思想来自于“问题情境”,每一个情境都是独特的,只能通过实践行动的可能效果来进行经验性的探究。人应该运用哲学来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社会生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好的教育有助于身心统一、和谐发展。
以上更多是观点摘抄。
引起我极大兴趣的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实践。
实用主义哲学家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明白所有的知识都是相关联的,因而强调跨学科学习,和主题学习。推崇行动导向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将各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能够运用它们解决问题,按照它们进行活动。“跨学科学习”“主题讨论学习”,在我校曾经进行过试验,尤其在艺术教育方面。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同上一节课,实践了近一个学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主题学习”在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方面也曾进行过探究,因为十几年前的高考综合卷提倡在最后一题跨学科(综合学科)多角度考虑问题。
实用主义认为所有的生活都有潜在的教育意义,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知识并不都是抽象的,与生活相关联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同样教育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时候,“问题情境教育”顺利登场,大放光彩。
实用主义认为教师应激发儿童按照天性进行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小组学习必不可少,同样,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向导,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而不是训练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监工”。可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师恰恰成了学科内容的监工,他们往往以学科思维为主--“学科中心”,“目中无人”,不是以学生为主--“学生中心”。“以考定教”,“所考即所教”,“监工”是也。到今天也很难改变。当然,我们在努力改变,还需要时间,需要更新观念。
实用主义哲学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积极作用,主动提问参与学习,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这些文字是这么熟悉,真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提倡的、实践的。
实用主义教育是今天中国教育的一股清流,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课堂会改变,我们的学生会学习,我们的老师会引领,我们的教育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