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付费阅读兴起的一众课程,在各大平台良莠不齐地生长起来,蔚为大观。
有人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课,以求上进。但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些所谓的知识付费课程,绝大多数是在贩卖“知识零食”,且用这种知识零食来安抚快速转型过程的时不我待的焦虑,这些人大多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奋进期或者转型期,基本算是精英阶层,因为越有知识的人越觉得知识不够用,才充满饥渴地去花时间学习。
比如经济学这门显学,某学者的课买者众多。于是,就有人站出来说:讲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没啥高论,也没有独到见解,且有些知识还讲错了。
对有志于了解经济学的门外汉,难道不应该从基础讲起吗?另,从基础讲,且能将司空见惯的基础知识讲得深入浅出,岂不更说明讲课者水平高吗?
又有人说:术业有专攻,要想了解一类知识,若没个两三年的苦功,就不算入门。仅仅凭几十节课就想登堂入室,说自己学了经济学或者心理学,那读博士的人岂不都是傻帽?
可能、非常可能以及可以肯定的是,这类质疑者的知识框架还停留在不读硕士、博士就不叫做学问,就称不得“知识分子”的陈旧时代。
现在都9102年了,马上就0202年了。要及时变换视角看问题,正面看是头重脚轻,倒过来看,可能就是底盘稳,9102年已经没几天了,此后将是从零开始的0202年,你要学会颠倒、交叉,甚至旋转30度看问题,可能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美丽。
古有一字之师,难道今日将艰深、晦涩的知识,用大众能懂的语言普及、使用就要不得吗?
有些人看到,好多人买了课,根本学不完,或者学了几节课也就搁置了;或者即便学了,好像也没见有啥效果,工作、生活也没见有啥大的改变。按照二八定律,八成以上的人花的这份钱基本没起到啥效果,于是斥之为“交智商税”。
你看到了80%的庸碌,却没有看到那20%的精进。若你看到的是大多数的80%,你得出结论“基本没啥用”,就大加鞭挞,口诛笔伐,那么说明你是一个老派的保守主义者;若你看到的是20%,看到了掌握新知识、跨界学习者,能让你看待问题、观察世界更全面,抑或有了一个新视角。那恭喜你,你就是知识更新的受益者,是终身学习者。
比如,精英日课第一季《有关糖的犯罪推理》一文中,介绍了一本名为《对糖的指控》的书。书的主旨意思是:糖不是营养品,也不是普通食物,而是毒药,吃糖,等同于吸烟。文章有理有据地让你清楚理解了这个结论。不过,即便知道这个结论,绝大多数人在饮食上,可能做不到不碰糖,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有意识地减少糖的摄入,只有少数人基本达到了“戒糖”的境界。这并不是说完全戒糖,而是不食用明显含糖量过高食品或者饮品。
再者,客观上彻底戒糖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主食中本是就有很多糖分、足以满足身体对糖的需求。
就一篇文章,学然后致用,仅每年节省下来的买含糖饮料的钱,就够至少订阅两年课程。另,对付过费的知识,往往学得更认真,得到的也会更多一些,因为毕竟付出了成本。
很多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反而是错的,站在了谬误一方。知识的传授、解惑,在移动互联时代何其方便,已经不是规规矩矩地在一方书桌前、跟着一个导师就能取得独门秘籍和术业专攻的时代了。今天,即便你是一个保安,也可以直达耶鲁、哈佛的课堂,遑论清华北大。
当然,这里并不否定扎实的科班学习和下苦工精深钻研,做学问、搞研发,与习得知识,学以致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