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苏格拉底每天站在街边,见到人就问问题,别人给他讲,他却一直问,一直问,直到把人家问崩溃了。所以,等雅典民主制度回复,他这个讨人嫌的家伙就首当其冲被定了罪。其实,只要苏格拉底松松口、服个软、交点赎金,他就可以换回自己的性命,可他偏不,最终被雅典人给弄死了。这一幕幕不仅是哲学史上具有大片级别的经典片段,更给他的学生柏拉图心理埋下了愤怒的火焰,他愤而出走、创办学园、著书立说,一辈子在他的校园里面传道授业。
理想国样板间:斯巴达
认识柏拉图,首先要了解斯巴达。柏拉图出生时,正值伯罗奔尼撒战争,这让柏拉图充分的认识到了斯巴达这个当时的霸主,而斯巴达也成了柏拉图理想国的样板。
斯巴达是一个法律严明的城邦,斯巴达占领这里后,当地的原始人民成了奴隶,从事农耕劳动养活斯巴达人,而斯巴达人只有一个职业就是为战争而生。在斯巴达,新生儿要经过检查,体弱者抛弃,健康者留下统一抚养,孩子很小开始就要接受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作战、纪律等,20岁后开始从军服兵役。女人同样要接受训练,当然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生孩子,在斯巴达生育至高无上。
在这里,人们过着共产主义般的集体生活,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更不允许有私有财产。政治上依靠“2个国王+5个检察官+30人的长老会+公民大会”的混合形式,使得各方权利都被制约起来,所以,尽管尚武的斯巴达没有对希腊的文化科学带来什么贡献,但在当时各个城邦都动荡不安的时候,斯巴达却一度成为成为路地上的霸主,斯巴达300勇士抵抗波斯千万军团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了抵制贪婪,斯巴达用铁铸造钱币,所以,商人纷纷离去;为了作战需要,女人就像机器一般可以和不同男人生育,因为他们是共同财产;为了团结所有力量,任何人不准单独生活,更禁止出入城门。但是,表面看起来千人一面的统一景象,暗涵的则是个人的更加贪婪、更加自私、更加的乱伦。
柏拉图看着自己的老师被雅典的民主所迫害,看着雅典被勇武的斯巴达所打败,他内心燃起一个念头:他想建立一个比斯巴达更强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乌托邦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人被分成3类:统治者、士兵、普通公民。普通公民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为国家创造具体的事物;士兵主要为战争而生,保卫国家;统治者是最理性最智慧的人,最好是哲学家。每个阶级的人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干涉其他阶层的事物,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一个节制、勇敢和智慧的国家。当然,要保障各个阶层甘心于他所属的阶层,所以理想国用神话来欺骗人民:神用金子造了统治者;用银子造了士兵;用铁和铜造了普通公民,每个阶级都是继承来的,这个神话被世代灌输,直到根深蒂固。
在这样一个国家,个人不能有私有财产,大家同吃同睡,就连结婚生育也要受统治者安排:男人25-55岁,女人20-40岁,在这个年龄内结婚生育要经过批准,不在年龄之内不允许生育,结婚是个人对国家尽的一场义务。婴儿出生后被抱走,所以,没有人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也就没有私人的母爱与父爱,进而在精神层面消灭私有制。儿童从小接受教育学习音乐、数学、运动等,20岁参加第一次“高考”,毕业的参加各个阶层的工作,优秀者继续学习深造,等30岁参加第二次“高考”,毕业的成为国家公务员,少数优秀的继续深造哲学,最终有机会成为国家统治者,因为,在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该一位哲学家或者是懂哲学的人。而国家不能单纯依靠最高统治者,否则就容易成为寡头政治,但是如雅典一般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看来更是不可取的、是愚昧的,因而,最理想的制度是“君主制+民主制”的混合制度以来制约各方力量,实现权利的平衡。这就是柏拉图的乌托邦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念”
每一位哲学家都在试图为我们解释这个世界,柏拉图当然也不例外。智者派曾说: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知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个人的感官只能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表象,却不能揭示出真实实在的事物,这种表象只是意见,不是知识。但在柏拉图看来,一定存在着持久、不变和永恒的事物,就如同巴门尼德的万物永恒,这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哲学的目标就是获得关于表象背后的普遍的、永恒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最具原创性的哲学成就。在他看来,理念是实体,是真正的或实质性的形式,是所有事物原始的模型,比如,桌子是理念,每一个各种各样的桌子是表象,表象的桌子会破损会毁灭,但理念的桌子一直存在;人有生与死,但人的理念是永恒的,每一类事物都有且只有一个理念,事物本身只是这个理念的反映和复制品:每一只狗是狗这个理念的复制品,每一处白色是那个白色理念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被人的感官所感觉,也在感觉中老去褪色,但理念本身永恒。
正因如此,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了感觉层面和理念层面:感觉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他是赫拉克里特的流动变化;理念层的知识是关于事物的普遍不变的要素,是巴门尼德的不变永恒。
这一知识的二元论对应人就是身体与灵魂:身体感觉这个世界,而灵魂专注于理念世界。灵魂如理念一般纯粹永恒,身体像表象一样会死去消亡,所以,柏拉图说:灵魂不朽、灵魂不死,正如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死前所认为的那样:他的灵魂与神同在。
既然灵魂不朽,那么世界诞生前,灵魂就存在了,那么宇宙如何形成的?柏拉图的“理念与灵魂”学说在他的宇宙形成理论中也得到了神话般的发挥。他认为,造物主像一个艺术家或者是工人一样,按照已有的理想世界的模型制造了世界,它不是宇宙的创造者,它之前宇宙就已经有了理念的模型,他只是按照理念原型把每一个事物制作出来,并批量生产,比如,按照猫的理念捏一只猫出来,按照红色的理念给事物涂上红色,按照美德的理念,为万物添上美德。柏拉图的宇宙轮更像是一种穿着神话外衣的目的论世界观,也是对他理念学说的进一步应用。
今天,“柏拉图”这3个字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上述这些哲学观点,更多的则是“柏拉图之爱”,是一种超越肉体的精神之爱,一种同性间的断袖之癖。
柏拉图早年师从赫拉克里特、巴门尼德、苏格拉底,因而,他的思想里面杂糅着多位前辈的思想精髓。而在他众多学生中,有一位马其顿人,他是即将征服雅典,建立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那就是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