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客厅,突然被家人问到:“你穿多大的鞋子?”
我想想:“37,38码都可以穿啊,怎么了?”
“看你脚有多大,就知道你能长多高了。看你这样的鞋码,应该至少能超过一米六啊,怎么就是不长呢。”
“老话不是说,二十三还窜一窜呐,我还没到23岁,应该还是能长高哒,不要着急嘛!”
每次谈到身高问题,我都无比郁闷。
虽然各种自填的体检表上我可以大言不惭地写上160cm的数字,但是一到实际测量,整个人都怂了。
“一米五九。好,下一个。”
就差一厘米啊,多么痛的领悟。
从小我就个子矮。
可能是因为肠胃不好,儿时我不怎么好好吃饭,常常是家人拿着调羹追着我满屋子跑,吃了之后一会便吐了出来。于是邻居家同龄的男孩女孩都高我一个头了,我还依旧停留在原来的身高,踟蹰不前。
家里人着急就会碎碎念,这孩子怎么就不长个子呢。
我妈教我一个迷信方法:抱着家里的椿树,口中念念有词“椿树椿树,你长粗来我长高”。不知是不是我口误,把粗和高调换了位置。没见椿树长粗,也没见我蹿个子。
上小学后,个子依然是全班最低的。
我记得排队的时候自己总是站在第一排,举着安全小黄旗;我记得老师偏袒我,大扫除时稍微重一些高一些的清洁工作都不会让我做;我记得和同学跳皮筋时,最高级的一关永远没有资格参加,因为即使我把手臂举过头顶,也达不到他们要求的高度;我记得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校服尺寸都没有更换,原因是我没有长高……
从朋友那里得到了小学某次公开课的视频,集体起立朗读课文的截图如下。我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比旁人低了那么多……
连毕业照上蹲在第一排的我,都明显陷下去一块去。
读中学后,倒是长了几厘米,渐渐不再是班里最矮的那一个。不过面对大部分人时,仍然是需要仰望的。
拍集体合照时,我会想尽办法钻到后排,稍稍踮起脚尖,来掩盖身高的缺陷。然而总会被摄影师识破:“那个同学,你到第一排来。”
我想在同学未来的回忆中留下“个子不算矮”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身高问题还一度影响了我的交友观。
我的朋友里鲜少有身高颀长的女神。她们大都比我高不了几厘米,属于人群当中最普通的那个。我有小小的私心,希望自己能够不要总以仰视的态度,看着我的朋友。
似乎身高相近,共同话题便多了起来。一起逛街买衣服的尺码也足够相近。我们可以互相交换衣服穿的青春,勾勒成这么多年的闺蜜。
读大学后,宿舍里有175+的舍友,班上也有比男生还高的姑娘。我依旧需要仰视,更加开阔的身高带给她们的是更加开阔的视野吧。那些深夜里的谈话,电脑里的小众电影,以及不一样的人生观,都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我仍是自卑的。在她们首先于身高便具有突出优势的境地下。再加上脸圆且胖,在大学的某个时段,深深的无力感占据了整个身心。我坚持去操场跑步,坚持跳绳转呼啦圈,坚持许多天不吃主食。体重略下去了些,身高上仍然没有丝毫改观。
家族里的姊妹中,我几乎也算是最矮的。她们轻易穿着有范儿的大衣和斗篷,在我的身上曳然及地,像个小丑。
连某些单位的招聘通告上,也赫然写明要求女生身高160以上。
身高深深影响着一个人的自信心,这话不假。
现在我依旧不高,不过开朗了不少。在长辈们继续为我的身高问题忧心忡忡时,我能够云淡风轻一带而过:“没关系啦,现在也不算矮。”
虽然不习惯,但我还是尝试着开始买高跟鞋穿。在我当年固执的刻板印象中,帆布鞋牛仔裤是校园标配。因此,这些本应该大学四年间做的事情,我都是在毕业之后才慢慢尝试。
是我看到社会的模样,终于学会将缺陷遮掩,让这个世界能更加善待自己吧。
和朋友聊天说到身高,我接了一句:“我这个身高注定和女神这个称号无缘了吧。”
没关系啊。我不奢望成为女神,我只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书,写作,在美好的事物间流连,用丰富的经历来积淀。
不慌不忙,在所有姗姗来迟的现实中,等待实现下一个梦想。
身高不是问题,可身高有时候却是大问题。不过我正在努力,用其他方面的优势来补齐这块短板。
希望你认识我时,不要只盯着我的身高不放,而忽略了我也是个有内涵的姑娘。
况且呐,我分明还正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