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而且还会慢慢退化。有目的的联系则更加有效----《刻意练习》
先来思考四个问题
开了20多年的老司机,是不是一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
行医20年的医生,是不是一定会比只行医五年的医生更优秀?
教了20年书的老师,是不是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弹了20年吉他的乐手,是不是一定会比只弹了5年的乐手弹的更好?
带着你的答案,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有目的的练习,链接更好的自己。
我们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时候通常会怎么做?
我们先会去了解我们想学的这项技能,从导师、教练、书籍或网站上活动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慢慢的通过使用,这种技能似乎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会自动的、自然而然的发生。而且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很多只需要我们达到中等水平就可以了。比如:我们开车、做饭、收拾家务、写文章等等等等。
可是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一旦我们已经达到了这种令我们满意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得表现出我们水平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不再进步了。
人们通常错误的理解,继续练习,如果不停的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就像文章开头的问题。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进步。
甚至在本行干了二十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五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的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慢慢退化。
我们所谓的练习,埋头苦干,只在乎次数和时间,不在乎效果,到底是为了练习了而练习,还是为了进步而练习?
如果想不断进步和提高,就必须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看到“有目的的练习”,你的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图像?
一行字,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撸起袖子干呗。
事确实是这么个事,但你的图画不能光是这么一句话吧。
我给你四个关键词丰富一下你的图画: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专注、走出舒适区、反馈
那我们逐个说开去,希望说完,你能画出一副自己的图画。
关键词: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很容易理解,有目的的练习,目标要定义明确。所谓定义明确,就是一点都不含糊。目标要做到定义明确,就要一点都不能含糊,不能“差不多”,标准做到完全量化。
说的再复杂点,定义明确就是把总目标定义准确,把小目标定义实际,把实现小目标的流程定义清楚,扎实解决练习中遇见的问题,如果问题太大,就再把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然后大量练习。
定义明确的态度就是真较真、别怕麻烦、别不耐烦、死磕自己才好。
以弹吉他为例,我们的目标是想弹好一首新歌。
这个目标定义明确么?不明确。
弹好一首新歌,这个“好”应该怎么定义。
那么我们把这个“好”, 定义为按照节奏,毫无差错的弹一首曲子。
定义了总体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把整首曲子的任务拆分至每个乐句,逐个乐句的进行练习。在这里“好”的标准再一次细化,变成每个乐句毫无差错的弹奏三遍,再进行下一个乐句。
如果一个乐句总是在一个地方出差,就思考为什么出差的原因。反思是指法的问题还是左右手配合的问题,然后改正,再次练习。不达到标准,不开始下面的练习。
整首曲子按照每个乐句的标准练好后,整首曲子按照节奏重练,如果发现错误,哪句出现的问题,再重新练习哪句,达到三遍没有错的标准后,再整首练习,直到整首达到标准。
关键词:专注
说到专注你会想到什么?
还记得你lol反杀逆转大声喊:来吧,傻逼的样子么?
还记得投进决胜球那一刻,用力向天空挥动的拳头么?
想象一个你不断突破阻碍,心潮澎湃聚焦挑战时候的样子和心理状态,那就是专注。专注不会很快出现,他会随着任务的不断完成,而越来越专注。想要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目标上。
关键词:反馈
看到反馈这个词,我能想到什么?
我回头看了一眼我天天离不开的手机,这块屏幕大概是反馈的最直接体现了。
我翻过手机就能点亮屏幕,手点向哪个APP,就进入哪个app。两个手指就能控制照片的放大和缩小,反馈及时且简单。最好的反馈就是这样,如果出现问题,我们能第一时间察觉到。
需要及时知道这件事做得是对是错,或做这项任务的时候有哪轻松通过,有哪吃力难捱。做得对,轻松通过是因为什么,做错了,吃力难捱应该怎样改进。
一般情况,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再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不管是自己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还有多远。
反馈的核心,先是自己别骗自己,自己别让自己溜过去,自己别给自己放假。
关键词:走出舒适区
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人经过练习毫无进步,很可能是他没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区和舒适区,没有去努力迎接新的挑战,仅仅做了那些他已经感到很容易的事。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有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比如: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弹吉他,等到十几年过去了,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那些同样的歌曲。虽然我已经积累了几万个小时的“练习”,但我弹得并没有比十几年前弹的更好。事实上,还弹得更差了。
看到舒适区,你会想到什么?
我想到了今年以前的我。我从未想过我会这样生活,每天下班后看看书、听听讲座,而不是喝酒应酬。
今年以前的两年,通过奋斗总算是能够从容的面对每天的工作,工作面临的挑战一个一个的解决掉。感觉自己还不错的同时,也感觉到往前走的脚步停了下来。
那时候好像看见了一层膜罩着我,想冲破就得重新奋斗把受过的罪再来一次,想想我现在也算是站在了挺高的地方,不冲破就不冲破吧。回家看看电影、看看电视,没事喝喝小酒,吹吹牛逼。
自知安于现状,却乐在其中。果然两年来各方面还都在这个水平,没啥进步。
走出舒适区就像闯关东,没有人一开始就在舒适区里,大家一起出发,走着走着,一些人觉得这地方我能活下去了,就搭了房子不走了,这些人就留在了那个舒适区里面。
但还有一些人继续往前走,为什么还要走,可能是他觉得这个地方还足以让我活下去,他觉得这个地方不好,我得接着往前走,然后他可能死在路上,或者到了更远的远方。所以,待在舒适区不一定不好,但是想更好就必须走出舒适区。
四个关键词描述完了,下面让我把他们联系起来,描述一下我心里“有目的的练习”的图画
1.首先要有一颗我要变更好的心走出舒适区。
2.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小目标,用规定到非常具体的标准完成他。做的过程难免遇到瓶颈,坚持的自己的标准不降低,不升高,努力寻找新的处理方式。
3.工作全程保持专注,想想我投进的那颗决胜球。
4.做完后,及时复盘整个过程。做得对,轻松通过是因为什么,做错了,吃力难捱应该怎样改进,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相信看到这,你也会画出一副自己的图画了。
从今天开始告别盲目无效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链接更好的自己。
PS:这也是我用“构建心理表征为导向的学习方法”阅读《刻意练习》第一章的读书笔记,我会用这种方法读完这本书,如果你也有兴趣,咱们一起读。
构建心理表征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是我花一百块钱买的,号称可以秒杀一切学习方法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就看看之前发布的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