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摩洛哥之前曾经向来过的友人询问一些旅行建议,很多人都说如果你时间不够,那么拉巴特可以不用去了。我们在做行程计划的时候,也就把拉巴特从优先选项中去除了。但是由于要从卡萨布兰卡坐飞机回伦敦,而拉巴特又在舍夫沙万和卡萨布兰卡中间。最后我们还是选择在拉巴特停留了一日。那么,拉巴特真的和大家说的一样,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吗?
作为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同时也是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可以说集合了其他几个城市的色彩。在拉巴特能看到像舍夫沙万一样的蓝白房子,也能看到马拉喀什以及非斯那样的古城。可能因为风格比较综合吧,反而不像前面几个城市那样独树一帜,尤其是我们还提前游览过前面的几个城市。
拉巴特的现代城市部分与目前世界主流国家的首都城市对比的话,差距还是比较远的。我想起之前在英国SOAS学院旁听一节关于中文古典文化课程时,遇到的一个英国本地朋友,已经是个老爷爷了。他对中国文化很兴趣,去过中国很多次。
和他聊起他去中国的经历,他表示他还是更喜欢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尽管现在中国移动支付,高铁等等都走在世界前列,生活也十分的便利,但是现在的中国人都太忙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认为二三十年前的中国非常的浪漫,那时候街上没有很多汽车,还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生活节奏也比较慢。这二三十年,中国的变化太快了。
我对拉巴特的感觉可能就是他二三十年前去到中国的感觉,作为摩洛哥的首都,没有我印象中首都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当然,我做的只是一个向外的比较;向内比较的话,拉巴特作为首都,还是“享受” 着比其他摩洛哥城市高的物价。在一个资本运作为主规则的社会,只要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的,都会受到资本的影响,只不过是程度的轻重而已。
拉巴特的古城部分应该是我相对比较喜欢的了,相对于马拉喀什和非斯的古城,这里的古城可以说真的是很 “清新”了。在摩洛哥,人们很亲切的把古城称为 “麦蒂那”,原版本不知道是法语还是西班牙语,总之,这个名字就和古城本身一样美丽又有内涵。
初次走进拉巴特的 ”麦蒂那“ 是在早晨,古城也刚刚从睡梦中苏醒。只有零零星星几家店铺开了门。古城里的建筑风格是白墙黑瓦,色彩有点像中国的徽式建筑,顿时有一种亲切感。
等我们在酒店放下行李,休息一会出来后,古城里的店铺渐渐的都开门了,人们开始为新的一天忙碌着,但是整个古城仍是安静祥和的。白天,我们的重点不在古城,所以只是在古城里穿梭着去到外面,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路上碰到不少当地人热情的打招呼。
晚上,去了一些著名景点回到古城,古城顿时换了一个面貌。如果白天的古城像安静内敛的女子,那么夜晚的古城就好似一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古城的商铺里有卖特色小吃的,烧烤的;有卖衣服鞋子的,装饰品的;也有卖电子产品的。和我十年前在小商品城义乌看到的夜市如出一辙。
我经常和朋友说,伦敦的文化艺术生活真的是太丰富了,但是市井生活气息还是不多的。没有市井生活的城市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不接地气。走进夜晚的拉巴特古城,似乎一直飘在空中的双脚终于着了地,顿时十年前逛义乌夜市的情节历历在目。
我们尽情的走进古城的“烟火”里,吃着烧烤,路边摊,与商贩讨价还价。这里的商贩不像马拉喀什那样拉着你不停的推销;也不像舍夫沙万的商贩那样安静,那个度把握的刚刚好。
吃完后,我们继续在古城里走着,这时候路中央看到大家都在等着一位老伯伯开工。老伯伯用一个木制的推车在这里摆摊,推车正中间是一个大锅,大锅正冒着热气。走近一看,原来老伯伯卖的就是著名的 “蜗牛“。这是摩洛哥的特色食物,深受当地人喜欢。于是我们也加入了等待的大军。
不一会,老伯伯开工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和老伯伯说我要 “ 一碗” “ 两碗” .... 。几分钟,大家都拿到了蜗牛,周围顿时安静了,大家都开始认真的吃起蜗牛来。蜗牛的吃法有点像田螺,所以不一会又能听到大家“ 吸” 蜗牛的声音。大家吃完的蜗牛都直接放在推车上,不一会,推车里堆满了蜗牛的壳。
我们两不确定自己能否习惯这个味道,所以只点了一碗,稍作尝试。有些当地人一下能吃好几碗,吃完还不忘把汤喝了。虽然,蜗牛的味道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但是这个体验是极其新鲜的。
我们逛到很晚,古城里的店也有些开始关门了,结束一天的劳作,他们可能会回到家和家人分享今天的一切。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回去和家人说,今天有两个来自中国的姑娘,把这个古城来回逛了好几遍。
拉巴特 “麦蒂那“ 浓淡适宜的烟火气息,让我们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