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hūn)惽1,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2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3者,誙誙然4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注:
1惽(hūn)惽:即昏昏,指精神懵懂。
2蹲循:即“逡巡”,却退的意思。
3举群趣:举世一窝蜂地追逐。
4誙誙然:必取之意,形容执着的样子。
解:
本章是《至乐》篇首章,旨在探究何为“至乐”。
文章一开始并论“至乐”“活身”,暗示二者关系密切。世俗社会中,人们有“所尊”“所乐”“所下”“所苦”。前两者与后两者互为对照。“所乐”是普通的乐。得“所尊”似乎接近“至乐”。所以下文紧接着分析了富、贵、寿、善;富须劳形,多财又用不完;贵须劳心;寿者犹惧死亡;善者多为烈士,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不过也不能说善不好,虽然“不足活身”,但“足以活人”,救活了别人。这样看来,“尊”有着不稳定性,算不上“至乐”。
作者陷入困境:世俗的乐,要说乐,“举群趣”,大家都热衷追逐着;要说不乐,也确实常会戕害性命。难道就没有“至乐”吗?文本认为,“至乐”一定是超越世俗的乐;不仅超越,而且不是一个层次。所以有了“以无为至乐”。如果按照世俗标准,“无为”就意味着丧失“所尊”“所乐”,离“至乐”更遥远了。但其实这里不能用世俗的眼光看待“无为”。“无为”不是“所尊”“所乐”的反面,它们不在一个层次。
本章主旨可以看作是对《老子》三十七、三十九章的注解。《老子》三十九章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对应本章“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无为”和“一”是“道”的否定、肯定的两种表述。《老子》三十七章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对应本章“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意相同。
“至乐”不能单纯理解为最大的快乐。快乐的表述在“道”的角度稍感过度。本章可将“至乐”阐释为真正的源发的快乐,乃至没有快乐。这正是“无为”的心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