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她的论文中提有四点(第三点并未整出),我觉得四点都有些问题,道理何在,便一点一点看。
论点一:缺少动力"而到后来的天子都不懂的先王打江山的不易,也很少有外来的种族入侵,慢慢就过的安逸无忧,就越来越只懂得享受,反而不懂这些得来的困难。在有了这样安逸舒适的环境之后,他们就会疲惫于公务,变得开始不理朝政"此不妥,从康王(西周全盛期)后来看,周氏为——昭王(南征死于汉)、穆王(征犬戎,复振)、共王(亡密国)、懿王(狄夷侵)、夷王(征太原戎)、孝王(西败犬戎,西戎献马)、厉王(出奔彘、行共主)、宣王(又兴),至幽王死于犬戎。从列表来看从西周后期起,周氏并未松懈对中原的统治,
且积极征讨外族的政治威胁,未有不理朝政,仍在维护礼法。
周朝施行的是分封制。何为分封制?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国家分给很多自己的族人,即叔伯兄弟之类的人群。国家意味着什么?自然就是土地。把土地分封给这么多诸侯,那么,周天子所剩下的自己的土地自然就是少之又少了。但分封出去的土地是不可以管理的,相当于完完全全交给了一方诸侯,那么,这个诸侯所获得的封地就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针来治理,别人管不着,那么天子的真正权利就急剧下滑。就仅仅成为了名义上的天子,仅仅接受朝拜,接受供奉,而没有管理这些地方的真正权利,只能够管理所谓“京都”的小地盘。在此前我们先需知到分封制的背景是什么——在周朝建立后,旧殷势力在东部大规模爆发。为了稳固地方,分封制诞生。然分封制并非将土地分封出去后撒手不管,乃是类似于近代史上的英法移民,一种带有武装割据的周氏移民。但将中间的武装力量打破(主要打破来源在外部,并非内部)政局便会瓦解,这也反映了为什么西周十二代会代代点兵讨伐狄戎。在来说分封,在打破前,各国的礼乐征伐全权由天子负责,不存在不可以管理。
既然一个十分贤能的天子,都治理不了周朝。那要是换一个昏庸的天子,岂不更是无法治理吗?没错,的确是这样。所以才会出现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在这所说的应是春秋五霸,可仍有问题。在春秋时期,崛起的诸侯是在分封制下的另一个一方领导者,打个比方就像班干部一样,帮助老班整顿班风。并未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多算一个地方的老大罢了。
而到了后来,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制定的刑法越来越多,至使周走向了灭亡。这是法家的治国方针。周王朝从始至终一直遵从周礼,并未变法,否则孔子既要振兴周礼,那么血脉都断了,周礼从而何来。
有了一个异类出现后,其他诸侯国看楚国的办法对战争的利益大大加倍,就跟着效仿,最终战争的形式就改变了最先不按套路出牌的是在越伐吴的“灭国”之战紧接着才有楚国的事。
而我觉得礼崩乐坏的原因简单来说是周王室东迁以来王命不行,表现为诸侯内部分裂,最典型的就是三家分晋。后是诸侯兼并、狄戎横行。形成杂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