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特别想分享出来,记录下来,怕自己忘了。主题是“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都说现在中国的家庭模式“很奇怪”,因为有太多的家庭都是“一分为二”。
孩子们远在大城市做着“空巢青年”,而父母们在老家做着“空巢老人”。都生活的很孤独,却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低头。
早前我被一则新闻深深的震撼,题目叫做:
“你的爸爸躺在地上,可你却在通讯录里”。
父亲瘫痪在床突然掉到了地上,母亲无法将父亲抱回床上,而唯一的独生女却远在成都......
我想每一个独自离家在外,和父母相隔甚远的“都市漂”们看到这心里都像是被狠狠的扎了一刀。
隔着上千公里的距离,隔着冰冷的电话线,你根本不知道父母正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否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好。害怕在父母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也不能立刻赶回来......
所以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我想都和我一样曾在心中暗暗的发誓,等自己在这座城市安定下来后,一定要把父母接到身边!
可是在昨天,我的这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被打破了。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站在子女的角度,觉得把父母接到身边就是孝顺。可却往往会忽略父母最真实的感受。
那些远离家乡被接进大城市里生活的老人,真的愿意吗?又真的开心吗?
他们其实很寂寞孤独,可是他们却从不会对孩子说。之后我又去问了好几位长辈。而他们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偶尔去小住可以,长居不可能。”原因很简单:“大城市过不惯。”作为年轻人,我们总是对大城市无尽的热爱憧憬,我们总觉得大城市中的生活才叫生活,好玩的多好吃的多。
所以当我们终于能在大城市生存下来时,我们总是会想着要把老人接到身边,让他们能在繁华的大城市里锦衣玉食,安享晚年。
我们觉得我们喜欢的也是他们喜欢的,我们想要的也是他们想要的,我们能适应的他们也必将很快适应。
可是后来想想,这或许只是我们一种自私的想法而已,他们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喜欢。
他们其实并不想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他们不想离开自己的社交圈子,他们也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很容易的就去适应了另一种生活。你总觉得把父母接到身边了就是陪伴,可其实你只是让他们换个地方继续“孤独”而已。
最好的“孝顺”也是不把老人绑在身边,如果他们很孤独痛苦的话,不如把他们放回自己熟悉习惯的圈子里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母和子女是过命之交,并不是机械性的义务,最好的孝顺,其实是听从父母内心的声音,理解他们。只要你耐心一点,只要你温柔的沟通,你就能了解他们。
真正的孝顺是让父母顺心,让父母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其实省略了很多事例,前几个月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渐渐能理解爸爸为什么过来呆一段时间就不愿意呆了,种种原因和文章里写的基本相同,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刻意把他接过来,他愿意来了过来住几天,不愿意就算了。
可是他一个人在家真是让人不放心,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是很方便,总让人记挂,这不,打电话听说摔了一跤,心里阵阵难过,且不说严不严重,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在想我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护他周全,他养我长大,我养他老。可是,从14年毕业一直到现在,工作,结婚,有小孩,我有了自己的家庭,便更加体会当初他一个大男人是如何将我带大的,可是我却什么都给不了他,就说买房这件事,我总想着在哪里买能够让他也能够住得舒服,我以为在老家他就能更方便,可是现实是怎样呢,我不在,他又能去哪儿呢?恩情这个词,父母的恩,谁又能真的报答的了呢?
回去在家呆的一段时间,因为有了孩子,才更加理解他的不易,我不在像以前老是不能好好说话,尽可能与爸爸多说些话,都是些碎琐小事,尽可能让他舒心,有时候还是克制不住。网上有句话说的没错,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给了最爱我们的人,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爱我们。尽管他们可能会生气,难过,但他们依然爱着我们。
我不知我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做到孝顺,孩子慢慢长大,越能理解家的意义,家,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