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大概没有不知道苏东坡的,脍炙人口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用的娴熟而贴切;中国的学生更没有不了解苏东坡的,他的生平、家世、诗词历来都是考试重点。我是文科生,中学里没少下功夫背过苏东坡的诗词和生平,但工作后忘得差不多。大约那个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背诵,缺乏内心的共情,加之没有系统地去体会苏的生平经历,诗词的前提背景,明明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偏偏把一个个音符抠出来欣赏,失去连贯和味道。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得来已经许久,前段时间翻了一下,竟然没有读完,这次拿出来,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认真地拜读了一下。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是有着异乎寻常地尊敬和偏爱的,大约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有意无意地也投射了太多自己的内心和人生的缘故。林语堂眼里的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这,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在我看来,有着如此丰富角色和体验的斜杠人士,古今中外,只有达芬奇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了。(对于达芬奇,他的博学多才,特别是在科研方面的创作,我和孩子私下断定他要么是“穿越者”要么是外星人,这是笑话)
回顾这本传记,作者以时间为线,从苏东坡的童年青年的成长求学,壮年时期的仕途波折,老年后的成熟老练,直到末年流放颠簸,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并非只是说东坡先生的诗词中的豁达豪放,更多的是苏东坡这一生面对艰辛迫害中的淡然乐观的天性。第一次波折,连失亲人:苏东坡高中进士,看起来是意气奋发的人生刚刚开始,却遭遇母亲病故,回家丁忧三年,未过几年,妻子和父亲又病故,继续丁忧三年,应该是最黄金的青壮年时期,原本是可以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时期,却一耽搁就是十一年之久。第二次波折,反对变法:回到官场的苏东坡面对着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验,他反对当权派王安石变法,上书万言书,遭到罢黜,来到杭州、密州任职,都说痛苦出诗人,在此过程中,苏东坡激情迸发,大量创造,我个人非常喜欢他在密州时期的诗词,特别是两首完全不同的江城子;第三次波折,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东坡先生的幽默和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被捕时吟诵“这回断送老头皮”把夫人逗乐,狱中旁若无人的彻夜长眠,释放当天不可救药的“城东不斗少年鸡”,你无法不被他深深感染;第四次波折,被贬黄州:这个时期,中国人终于有了“东坡居士”,他种田为乐,自创菜系,劳而有获,满心欢喜,救助婴儿,钻研佛道,练习瑜伽,他过上了自己喜欢的神仙般的生活,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第五次波折,流放岁月:颇有女人缘的苏东坡失去了两个庇护,妻子病逝,太后驾崩,遭受流放,从惠州到海南,一路漂泊,直至病逝,终了时,他回顾自己一生,“未尝作恶”,未曾记恨任何人。
“他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追求平等和自由,自称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天院乞儿”,他一辈子为了“人应当由不同意权”而奋战,为言论自由而奋战;他热爱美和自然,在劳作中体会到收获,在山水中忘却烦恼,在字画中寻求超越;他慈悲之心,关注民生,救助民众,为民请愿.....
当然,写苏东坡传,作者无法回避的就是王安石变法,对这个部分,我是心存疑虑的。看得出林语堂先生已经尽可能地希望自己能客观公正地去评价王安石,但对于变法对于改革,是非功过很难断言,是否这段历史真如作者所言还是有其他说辞,得另外考证了。
读完之后,我又把年少时背诵过的苏东坡诗词找出来读了一遍,此词,此景,此人。。。。,分明时一首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