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读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耶鲁教授揭露残酷真相:童年被透支的孩子,往往很难形成健全人格》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343959056_359066 对于我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很有启发,特此转发于朋友圈,又恐湮没于每日更新之中,深感不能时时提醒自己,特书此文,以备记录,时常反省。
一、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乡村教育的现状
有人认为,学习,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甚至实现阶层的跨越。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此种看法,我是深有感受的。。。。父亲92年就下岗了,母亲一辈子不识字,而我98年考上大学,父母依靠在菜市场卖菜,供我上学,为了凑足那第一年的2800元学费,父亲找人借了2000元,和二舅一起扛着大木头箱子,挑着被子,送我到芜湖上学。记得那时候,第一次坐了车上高速,第一次看到了长江,第一次看到了轮船,第一次明白一个人在异地求生是如何得不易和艰辛。
记得,那时候,我坐在镜湖边上,阳光明媚,地上的纸板上写着,师大物理系学生家教,高中数理化10元/小时。为了养活自己,几乎跑遍了芜湖的大街小巷。寒假了,别人都回家过年。我一个人留在芜湖,蜗居在不足5平方的出租房里,坐40分钟的公交车,去湾沚,去芜湖县,给高中的孩子们补课。记得,有一个很善良的人家,父母是包粽子的,等我临走的时候,总要送我许多粽子。还记得,有一家孩子的父亲,出于他孩子的进步,请我和我宿舍的兄弟吃海鲜火锅。第一次吃海鲜,我后来拉了好久的肚子。
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知道,学习可以让我不再用去菜场摆摊,不用再背着麻袋去坝上街进菜,不用在冬天里总是将双手冻得流脓红肿。学习,可以让我离开那个父亲早已下岗的单位的集体宿舍楼,可以让我这闲暇的午后坐在电脑前思考学习的意义。
我曾经去过合肥市最边远的学校支教过一年。那里的孩子非常淳朴,或者说是质朴,甚至是简朴吧。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住在郊区的打工者,或者自己开个小饭店,烟酒店之类的小生意者。学生们放学之后就会回家,做点家务,或者跑去外面玩。没有人去上辅导班,更不用提什么作业的压力。他们的生活,几乎和我小时候是一样的。对于他们,学习意味着什么呢?很多的学生,初中毕业之后就会跟着父母学着做点小生意,还有一些学生考入一些民办高中或者普通高中,继续过着和初中差不多的生活。偶有几个特别聪明或者认真的学生,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点的,也能考上不错的高中。几年过去了, 听说他们之中的有些人甚至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学习,对于他们,又都意味着什么呢?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是古人对读书人的指引,或者说是诱惑。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入仕,读书成为了改善生活,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对于读书的这一功能,我是不反驳的。正如,为什么安庆、徽州经常出状元呢?那茫茫的十万大山,让你除了读书以外,没有别的任何一条道路可走。
二、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城市教育的现状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在合肥市最好的初中(之一)的班主任。我现在面对的孩子,面对的家庭,社会的期望,和当年支教的学校确实有非常大的不同。我们学校附近的二手房房价,3.5万~5万左右。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但是在合肥这个二三线城市中已经属于天价了。因而,这些学生的家庭,大多数都是有着较好的经济实力的或者较强的社会关系的。他们对于孩子的未来期望,远远不止于考上高中这么简单,甚至不止于考上重点高中这么简单。许多学生,小学毕业,就已经英语八级,小提琴,钢琴等各种西洋乐器,民族乐器十级,什么田径,游泳等专业训练,参加过各种奥赛、信息学比赛,科技创新、机器人比赛等等。
人人都在喊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种校外辅导班,大型补习机构,应运而生,甚至开始倒逼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模式。
结果呢?
人人都在盯着眼前那个分数,盯着考试排名,甚至孩子考了95分(满分100分),还在和老师沟通:“”孩子没考好,班上还有9个满分呢。。。。。”
而社会补习机构更是趁机钻研家长焦虑的心理,专门开设各种尖子生班,特长生班,火箭班,宏志班,各种考试筛选,层层考试,饥饿营销。似乎每一次考试,都会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因此,许许多多的家庭生活,就围绕着一次次考试,跌宕起伏。甚至到了最后,会因为一道题,一次作业,就能气的家长心脏病突发,血压爆升。
我从教至今17年了,眼看着孩子们的书包越背越沉,在操场上打球或者踢球的学生越来越少,每天晚上的作业越来越多,双休日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孩子带上了眼镜,更多的孩子早早患上了颈椎病。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例。
于是: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
试想一下几年后的孩子们的场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