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就很喜欢李清照,倒不是因为多喜欢她的词,毕竟我比较肤浅,没有那心思去研究那些古诗词经典,喜欢的是她能在女子需要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里面脱颖而出,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流传千古。
自古以来,名人都是是非多的,作为在宋代,词坛里面第一才女的李清照,自小就被人们称赞和诟病,被羡慕又被嫉妒。但她性格孤傲恬淡,并不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活得自在通透,这是一般人都无法做到的。
(一)青春少女不知愁
闺阁之中的李清照,特别幸运,有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教的父亲。在发现李清照读书识文的天赋后,父亲李格非全力支持女儿读书,这个支持不仅仅是嘴上的支持,他还为女儿找来大量阅读书籍,早期给女儿列阅读书目,慢慢到后来和女儿探讨诗词歌赋,他做了几乎所有的父亲都不敢做不会做的事,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李格非的做法本就是特立独行的。大概也是父亲这般无条件的爱,才给了李清照和世俗抗争的勇气和胆量 ,所以李清照的少女时期是幸福的。
李清照自幼丧母,但她的继母王氏是位知书达礼的女性,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视李清照如己出,这也是李清照不幸中的万幸。
弟弟李迒才学天赋不及李清照,父亲和继母也并没有厚此薄彼,还继续支持李清照的爱好,这在当时真是极为难得的。
在李格非撑起的一片乐园里,李清照在寂静里成长,没有忧愁,没有感伤,她的风姿和情怀也在慢慢长成。
(二)清欢岁月两相知
封建社会的婚嫁都是“父母之聘,媒妁之言”,能有幸嫁给了自己心怡的对象那真的是中彩票的概率。李清照就刚好是那个中彩票的人,不仅中了,还是头彩的那种,她嫁给了心怡的赵明诚,婚后的日子他们心心相惜、煮茶烹酒、吟诗作赋,好不快活。赵明诚不介意李清照才情超越于他,李清照也支持赵明诚收集金石字画的事业,神仙眷侣大抵不过如此。
当然,生活没有柴米油盐的浸染,自然会有其他的问题。当时的宋朝表象是一派祥和,但内里动荡不安得厉害,也因着政治的动荡,李清照和赵明诚几次分居异地,自然也生出些许隔阂:因为李清照父亲和公公的政见不和,所以大是大非只能各顾各的,互不帮忙,家人不像家人,亲戚不像亲戚;也因着李清照多年未生子,不能延续香火;更因着山迢路远,不能互诉情长。
多年相处,他们虽有些许遗憾,但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倾慕信赖,李清照对赵明诚的依靠支持,他们之间的情感也不是这些俗事可以隔断的,相反也是这些世事无常,让他们活成了一体。
(三)沧海桑田人已去
乱世之中,是容不下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情感的,到底赵明诚因病逝世了,结束了这样一段让人羡慕的故事,开始了李清照悲苦的下半生。
之后的日子,李清照背着赵明诚的梦想—保存金石字画和完成《金石录》,独自前行!
文人的孤独尤为孤独。临近知天命的年纪,李清照没有子嗣,孤家寡人还背负着沉重的理想,注定悲凉。这个时候一个叫张汝舟的男子走进了李清照的生活,他嘘寒问暖,体贴备至,很快就打破了李清照清冷的生活,让李清照生出想和他共度晚年的想法,李清照也照做了,带着满心的期望嫁给了张汝舟。一个千古才女,在那个时代本就是个招摇的存在,守寡后再嫁,无疑又引起轩然大波,受到各方指摘是李清照必须承受的,只是李清照就是李清照,不会也不屑在意世俗的眼光。
只是中彩票的概率本来就很低,中两次大奖的概率就有点开玩笑了,所以李清照赌输了。
张汝舟只是个烂俗的俗人,他对李清照的嘘寒问暖只是为了哄得李清照的金石珠宝,婚后很快李清照就认清他的本性。婚后不过百日,不得已李清照又做出惊世之举:状告丈夫张汝舟,以求离婚。当时女子状告丈夫是要坐牢的,李清照明知如此,也还是做了,不过因为李清照筹谋得当,最终并没有遭受牢狱之灾。
这事之后,李清照的孤苦更孤苦了:世人的诟病她得受着,虽不至于扰乱她的思绪,但多少还是会让她感到孤立;满心的期待最终落空,还是以一种决裂的方式,她也是不愿的;对逝去的赵明诚怕是想念更浓了,这满世的人再也不会有他……
(四)烟月无边辞世去
李清照是高寿的,带着满心的荒凉活至古稀之年,是幸也是不幸,因着长寿她留下了很多佳作,也丰盈了那段不甚光彩的宋史,也因着长寿她饱经风霜,活得辛苦却又多彩。
有的人死了,仿佛还活着。
《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整片读来很是舒服,用词优美形象,很多时候,书中的景象仿佛浮现在我眼前。李清照的前半生是我羡慕的,后半生又让我极其心疼,但不管怎样,她就是她,经历也都是她原本就该有的,也是因着她这样特别又精彩的经历才造就了能被时间铭记的她。我的功底很是有限,所以能写出我的理解已经是搜肠刮肚了,大家凑合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