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元静书》
陆元静:就是陆澄,字元静,浙江吴兴人。正徳12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是阳明先生的重要弟子。先生的《传习录》发端于徐爱,第二个记录整理的就是陆元静。朋友们看了以后,多有醒悟,元静问的问题都切中心学要旨,没有元静的问题,先生不一定能够讲解的这么曲折详尽。所以先生说过:曰仁殁,吾道益孤,致望元静者不浅。意思是说:徐爱去世,我的致良知之道,和我同道致良知的越来越少,我的成就受益于为元静解惑不少。
这是极其高的评价,不是先生谦虚,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意思。顺便说说教学相长,过去常常说有状元徒弟无状元师傅,现在也常常说有冠军学员,没有冠军教练,这些说的都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就像现在教学的老师,就知识技能方面怎么会有教学相长呢?老师教会小学生加减法,老师成长了什么?教了几十年教了一批有一批孩子,老师会成为数学家吗?教学相长说的是人的德行、是良知与致良知方面,是向内的修炼,作为老师帮助的人越多,自己的能量也就越大,德行也就越高,这才是教学相长。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元静来信跟先生说:我曾经体验到我内心的欢喜、愤怒、担忧和恐惧等情绪,虽然那2一刻动气之极,我的良知一旦觉察到它,马上就消除了,有时候遏制于情绪初起,有时候遏制于情绪中,有时候过去了才觉察到。
读到这里感受到元静的工夫已经很了不起,已经能够觉察到自己,修习心学,能够悔于后已经很不容易了,已经算是入门了,元静能够制于中、遏于初,这已经是很深的工夫了。
元静接着说:然而,我的良知常常是在悠闲没事的时候主宰我心,遇到事的时候,欢喜、愤怒、担忧、恐惧时就很难主宰我心了,就很难觉察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看看先生的回复]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先生说,你体验到这些,就已经知道中庸里说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还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奥妙了。(这是先生对元静的肯定)]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同时,你说的“良知常若居于悠闲无事之地”,这个说法不究竟。(这很容易理解)良知不会凝滞于喜怒忧惧,同时喜怒忧惧也不外于良知也。(先生对良知与喜怒忧惧的区分有些费解。记得先生的良知说源于孟子的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阳明先生以此发端提出良知说。我想先生的意思大概是喜怒忧惧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良知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