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风景园林
谢绝转载
一些流水账。
初邂逅
那是高二的冬季,刚听完龙樱计划的寒假交流会和大学宣讲,雄心勃勃却又觉得这雄心空泛。大学,一直以来只是一个名词,并不能告诉我眼下的拼搏过后,未来将是怎样在生活。学长学姐的话是正确的,方向要自己来拟定,并且万万不能靠着填志愿的那几天去抉择。于是乎,马不停蹄的开始查了起来。看着种类繁多的选项,怎么着也能挑一个喜欢的吧。划掉所有理学,划掉机械的大类,划掉语言学科,排除医学、商学……终于,发现了园林,一刹那的喜欲狂。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真是合适极了。
当时就觉得,如果以后学这个专业的话,必然很幸福呀。
幸福有三:
其一,对数理化的要求相对较低。恰逢那时刚选了理科,却又因为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对数学物理感到头疼至极。没有足够的推断能力,对这些科目的学习就容易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并且表示大学绝对要选择一个远离数学物理的专业= =(老师骗我说没有,老师骗人!)
其二,个人喜欢花花草草的热烈,欣赏树木姿态的挺拔,爱四处游走,热爱大自然,喜欢古典的亭台楼阁,喜好各种美的景观,对其中的学问充满了好奇,有相当的求知欲。(所以园林植物花卉这一块真的好诱人)
其三,一直觉得从小没有学习画画算得上是一种遗憾吧,看到风景画的课程有一种新世界在向我招手的感觉,如果大学能从头开始感受光与影的美,那必然不能更赞。
于是高中的后半段就算是明确了方向,即便是高三那样紧张的时期,也常常抽出时间在校园里走一走,抚摸爬山虎的足迹,看悬铃木招摇,在紫藤萝的长廊下独坐,看似孤单,内心却有数不清的温情,不知是土地的力量还是梦想的神奇。即便后来高考失利,也不愿放弃自己心里喜欢的专业去选个更好的学校,于是我就来到这里。亦得亦失,谈笑间浮云。
初体验
刚刚跨进大学门,处理好适应期的繁乱思绪,尽量的克制焦躁迷茫,也静静心好好审视自己所学。大一上的课表主要是基础课,素描速写,平面构成一类的,更偏向美术。这正是我的弱项。从小未曾系统的学习过艺术类科目, 自然比有基础的同学走的更为跌跌撞撞一些。新世界来了,其实也没能自信满满,或许不知所措来的更为贴切。一切打破然后重来,大到思考方式小到手中这只铅笔的拿法,都要改。在以前的同学的眼里,我从搞不清坨的理科女变成了货真价实的艺术生,一并收获了不少或羡慕或嘲讽的眼光(因为作品什么的实在不忍..看)
但凡是学习,那没有不累人的,只有喜欢才会让人忘了疲惫。
从一开始焦虑狂躁到气定神闲,从无所适从到安然享受,即便分数并不算出彩,只要自己觉得精彩。
包豪斯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有人说这些理论已然过时,学校的课程离职业需求脱节太远,完全可以不听老师在台上念PPT,我却发现连淘宝爆款都化用着蒙德里安的作品。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确实不只一点点。只不过也没有你想得那么远。
探索与发现
有段时间乱翻书,看本专业相关的东西。肚子里没货,自然不明觉厉啊。
传说中的方案制作,首先是区位分析——这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案的灵感和主题可能来自一些诗词或者典故——这属于文学素养;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植物色彩的搭配——植物学和美学、考虑当地的环境——生态学、传统习俗——历史学社会学、甚至五行八卦——风水学玄学……只能说涉猎范围及其广泛,有些惊奇却也有些怀疑,大学光读4年书就能学到这么多东西吗?
当时的想法,正好应了现在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今年的寒假挺长,狠了条心去学手绘,一天十来个小时的训练逼着自己手熟,虽然实际上成效很一般,不过听了蒋叔的讲座,对一些基本的小常识有了涉猎。更多的,是看到有这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这个专业,有一点点小压力了。
再然后,开学,上了这门《风景园林概论》,感想总结为以下两点:
||:我们院长好厉害呀,我们专业好厉害呀,:||重要的事情应该无限循环
当然这样的态度是很不端正的,必须说说厉害在哪里对吧。
啊终于说到重点了,前面的都只是流水账。
类似于读后感。
多种树
并不是每一块土地上都应该大搞建设。已经建设得不知道该建什么了?种树吧。
植树造林的口号,我们从小学就喊起了。树木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少噪音污染,能制造供人们吸收的氧气,吸进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并且环境效益远大于我国一直以来着重强调的经济效益。可是,我国的植被率却有些可怜(还不说可能是掺了水分的数字)。多年来人类毫无节制的开发,已经将植被弄得凌乱不堪。
小时候以为行道树只有两种,一种叫樟树,另一种叫荷花玉兰。长大了,知道了事实,却又觉得讽刺,老家后山的树多种多样,种在路旁的树种却如此单一,跟这些城市一样,一板一眼,毫无特色。
多种树,多么简单粗暴却又对症下药的话语。当然渐渐的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树了吧,到处像现在校园里一样。
这句话已经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了,perfect。
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代的西方文化存在某种价值信念,盲目相信人拥有绝对的神性和神力,人与自然分离,并且人必须征服地球。这大约算是人的某种古老的复仇心理。
东方却不是这样。我们智慧的祖先相信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是淹没在自然之中的,人与我们所在世界的万物共栖。不管人类的力量变得多么强大,都不应该有改造自然的妄念,否则自然之力定会让你得到教训。我们应该谦卑的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它和谐共处,与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倾听自然的呼唤,了解它,然后让人在自然里生活得身心舒畅,从而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我们将自己独特的观念视为腐朽,一味崇洋媚外,以为“不破不立”,酿成太多苦果。
是时候弥补了。
一直感觉风景园林这个学科有越来越火的趋势,以前我以为是从众心理,是概念炒作,或者是有利可图有钱可捞,现在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理念的一种胜利,风景园林的精华应该也就是一种理念的传输吧。我们要对历史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用这样的观念领导我们目前的学习,更指引我们今后的发展。
我们与其他的设计学科相比更需要对自然的观察、理解和判断。
就像课堂上所说的,“任何非临时性的风景园林作品应该是属于所处地块的一部分,移出这片土地,他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它不应该是可移动的。特别是对大尺度的风景园林作品,它更应该是顺应自然过程的,是对自然进程的管理。这也就是作品的自然属性。”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因地制宜。
应该用一生去学习。
设计的人因与文化
小标题是从MOOC学堂的一门著名课程借来的,那门课主要讲的是人机交互的知识,不过广义上的“人因”我将它理解为“与人有关的因素”,所以放在这里也觉得合适。
设计不同于艺术。首先,艺术是以传达情感为主导的,而设计却是以用户为主导的。设计是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做设计首先对人要有一种尊重,设计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是怎么炫酷怎么浮夸怎么来,而是要经过脚踏实地的分析,仔细的思考应该如何去满足人的需求(并且主要是满足使用者而非领导者的需求——至少让他们愿意使用并且用起来舒适)。
设计与当地的文化也紧密相关。现在大部分的人更注重于外表的效果,而忽略了园林设计的核心思想,设计理念,我们要传达出来的一种怎样的文化思想底蕴。这是不可忽视的,离开的文化也就离开了灵魂,不论多么华美,也是没有根基的。
所以在思考方案之前首先要对当地进行系统的考察,例如区位、气候、资源、民俗文化、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等,一切都讲求知行合一,不是拍脑袋想出来,更不能听风就是雨。
职业责任感
“风景园林师就是从事着这样一种职业:
保护、管理自然景观,保护、管理、恢复、改造人文景观;并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
从课堂上的字字句句中,我渐渐感受到了一种为人类的长远而计,为人类的发展负责的那种崇高的理想,你要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斗争、博弈,不论何时何地都坚守的一种信念,你不仅要对你的甲方负责,对你的作品的使用者负责,更加要对大自然负责,对未来负责。这目标实在非常宏大,并且看起来也实在遥远,但是它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努力付出。
可能目前心中的想法有点理想化,或者说显得有些天真、单纯甚至浅薄,但是现在的我们,除了谈理想以外,其实也没什么可以讲的。反正路还长,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对风景园林的理解应该会更加透彻,更为缜密。
世界在变好,风景园林也在变好,相信我心目中的风景园林也会越来越好。还是那句话,we are just on th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