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最初是一道工序,后来演变为史册和精神坐标
汗青最初作为动词,是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竹简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写在竹片上称“简册”,木片上是“版牍”。但实际上竹片因其柔韧性和材料可得性是撰写史书的最佳材料,青竹制作的竹片含有大量水分和糖分,不易书写且容易被虫咬蛀,故而制作时需要将竹简放在火上炙烤,此时竹片便会像出汗一样渗出水分,即为汗青。
汗青作为名词是史册的代称,其中有诸多的精神蕴涵和文化符号,初时经过汗青的竹简被称为青简,由此延伸出青简是一般意义的书,青编是记事,青史则指史籍。汗青作为史册和史籍的代称,跟其青系词汇一样,在特定场合可以互用,但因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被熟知。
1.在纸张尚未发明的年代,“汗青”是刀笔吏的必备技能
纸张发明之前,书籍被称为“简牍”,即文字呈现的材料是竹片或者木片,其中竹片被称为“简册”,木片被称为“版牍”,合起来便是风行数千年的“简牍制度”。可以想象,若要完整的记载一部书,需要非常多的简册。在实际的应用中,木片很容易变形和裂开,柔韧性更好的竹片开始占据主流。且毛竹的生长速度非常之快,且竹材挺直,制作竹片很是简单便捷。
可以想象,用清新自然的竹片书写典籍,是一件非常文雅的事情,但新鲜的竹片含有大量的水分,且糖分较多,这样直接用来书写的话会导致字迹漫漶,且容易受到虫蛀,所以需要将竹片经过文火炙烤。在炙烤过程中竹片上会有大量的水分渗出,凝结成出汗一样的水滴,故而称为汗青。
汗青作为制作竹简的必备工序,实际上是古代读书人的必备技能,因竹简单个看起来书写简单,但实际上还需要将所有的竹简串联成册,这样书写的内容才不至于出现“错简”、“脱简”的情况。所以,制作竹简、串联成册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读书人亲力亲为。
当然,在书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笔误错字,若是此类情况废弃单片竹简会导致前功尽弃,故而可以用刀片将错字刮去。这样,读书人一手持笔,一手持刀,所以被称为“刀笔吏”。
2.“青色”在古代是尊贵的颜色,汗青作为史册取其尊贵优雅的本意
古代的青色实际上指代并不明确,有时指黑色,有时指绿色,有时指蓝色,这种指代的复杂给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无论如何,在中古时代以前,青色是比较尊贵的色彩。青色在阴阳五行学说中,是东方之色,古人认为东方主生,为万物生长的地方。
青色表示尊贵,其一是因为其是正色,其二是青色用在尊贵的地方。比如汉代,丞相、太尉都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为银印青绶,御史大夫能够秉公直言,监察百官,可见是极为尊贵的颜色,后来,官居上品的官员的服色,都被称为“青紫”,可见,青是排在第一位的。
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门被称为“青门”,后来“青门”成为京城城门的专有词汇。青锁,本意是宫门上刻画的青色花纹,后来又被延伸为宫门。至于在官场之上顺风顺水,左右逢源的人,被称为“平步青云”。可见,“青”始终和帝王、爵位、尊贵联系在一起,“汗青”之所以被称为正史史册的代称,也有同样的意味。
因为在竹简制作的过程中,并不一定都选用青竹,也有选择在冬至前后伐竹晾干后制成的竹片,此时竹片呈现土黄、嫩黄、金黄等色。在传统的民俗视角中,黄色似乎要比青色尊贵,但却没有“黄简”、“汗黄”的称谓,而始终延续“汗青”作为史册的代称,这里面有非常厚重的文化蕴涵,汗青与所有的尊贵青系词汇一道构成了一个“帝王将相”的宇宙世界。
3.“丹心照汗青”与“青史留名”比较,汗青成为一种精神尺度
文天祥宁死不降,体现的是一种难得的气节和精神,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无数心中有信仰和追求的人奉献热血与生命。所以,此处的汗青不再是制作竹简的工序,也不是单纯的史册典籍,而是一种精神尺度。
青史和汗青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史书的代称,但是青史留名似乎更加直接顺遂,留下名谓的可以通过现世的付出和才情,但“丹心照汗青”更多是一种激烈昂扬的状态,一种向死而生,秉承信仰的精神尺度。
概而言之,汗青是制作竹简的工序,是史册的专指代称,也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