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一次讲学中,我讲的一句话。
所提的问题无非是,我有教育理想,但家长只想要成绩,我不想走应试的道路,理想的道路又充满荆棘,怎么办?
我说,应试的道路你不想走,而所谓理想的道路,可能并非最好的道路,最好的道路,往往是第三条。
1
我们对家长总有一种误解,觉得家长过于功利,不懂教育,做出种种对孩子来说很危险的决定。有时候确实如此,例如那些把孩子送去读经的家长。但是,总体而言,法律把监护权和教育决定权交给家长,比交给专家,肯定是一个更明智的决定。因为利益相关性,比专业相关性更为可靠。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必定是更现实的。更现实,意味着更安全。毕竟,谁家的孩子也不想当实验品。
相反,我们似乎应该警惕完美的理想。根据人类历史的经验,越是完美的设计,越容易出现致命的缺陷,并且,后果越严重。例如,完美的自然主义(甚至包括华德福和人智学),完美的行为主义,完美的乌托邦,等等。这并不是说不应该持有完美的理想,相反,理想应该尽可能完美。而是说,我们无需按图纸生活。完美的理想是星空,是用来照耀我们的,以避免行走中的迷失,但行走毕竟在大地上的。完美的行走可能是一条直线,但走在大地上,有时候绕点弯子,可能会更快地到达目的。
何况,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完美的理想似乎不只一种,到底按哪个生活?
最终你可能会发现,所谓完美的理想,往往是根据某种人格演绎出来的。柏拉图的完美理想,肯定与亚里士多德不一样。孔子可能希望母慈子孝,老子赞赏小国寡民,墨家则希望建成一个联合国,所谓「天下大同」。不过,六国征战不休,十分「应试(战)」,几千年历史,并不是儒家或某家理想的展开,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丛林社会,照样衍生出文明。
说穿了,我们总是生活在天空与大地的对峙中,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争执中,飞翔的梦想,如果没有地心引力的平衡,结局也必然是缺氧而亡。
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道路,不是平均,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庸」。没有「极高明」,哪有什么中庸?无非是平庸罢了。同样,缺乏了「精微」(细节处的努力,如江子兄在课程上的着力)、「中庸」,所谓的「广大」、「高明」,只是迂阔的空谈罢了,真是辱没了理想主义。
2
要理解家长的焦虑,尊重家长的选择。尤其是中国家长的性别往往为「女」,她们更倾向于根据自身的感受而不是理智分析作出判断。当然,她们往往自以为运用了理智。
利用家长的焦虑赚钱,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不但学而思等机构在利用家长的焦虑,一些以自由之名,理想之名的机构或个人,也在有意无意地利用家长的焦虑,而缺乏必要的诚实与审慎。
这也是我上次在西安给家长们的提醒:不要用力过猛,不要剑走偏锋。这往往也是焦虑所致。
那么,当理想的教育者遭遇到了焦虑的家长,怎么办?
答案是,尽量避免遭遇。
人类的疾病之一,就是自以为是,并据以评判和要求别人。结果是,或捆绑在一起,或相互攻讦。更多的时候,是先捆绑在一起,然后反目成仇。总觉得家长傻,很可能是自己傻。家长岂有完全喜欢应试教育的?教育者的智慧不是逼家长选择,而是融合、超越以及提供选择,促成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这是可能的。
人类的成就之一,就在于学会了倾听,尤其是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判断与选择。为什么尊重别人的判断与选择很重要?首先,你不一定是对的,别人不一定是错的,无论你多么深信不疑,觉得你的观点就像太阳绕着地球转一样自然明确(等等,哪里不对了?),你都不得不在理智上承认,没有人真理在握。其次,谁说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一定是错的?(这话好绕啊!)从没经历过错误与失败?这样的人应该送到精灵王国去或当天使,不应该生活在尘世。最重要的是,应该尊重每个人作出判断和选择的权利,惟有如此,他才不是木偶,而是亲自在生活。
小时候不理解如来,除了「呵呵」,对于朝圣者的苦难毫无作为。经历一些事后明白了,面对尘世的芸芸众生,最好的姿态,并不是好心地安排或干涉,而是「慈悲」。
就像好的教师面对学生一样,爱他,怀着关切注视着他,并随时在他发出请求时伸出援手。
3
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不是我迎合你,也不是我一意孤行,而是汇聚尺码相同的人,走一条不是理论是最好的路,而是能实现的最好的路。
这包含了好几层意思。
首先是汇聚尺码相同的人。喜欢苹果手机的,去苹果店,喜欢华为手机的,去华为店,想要实惠的,去小米店。但是,果粉没必要嘲笑花粉,觉得自己有调调,花粉也不要攻击果粉,为自己捍卫民族品牌而无端骄傲,更不要联合起来,在米粉面前刷优越感,米粉也别笑人家装逼。学校的诚实在于,告诉老师,我们需要怎样的老师,告诉家长,我们在做怎样的教育。越是高端的教育,越是做专卖店,而不是杂货铺。杂货铺啥都卖,包括航母,当然,是一只手能拿起来那种。
然后,是在相互尊重对方主体性的前提下的持续对话,并以之作为行动的重要基础。
一群孩子进入到你的学校,你与家长们就有了缘起。你没义务去指导邻校的家长,但你有义务倾听本校的家长,去用理想感染他们,用专业影响他们。中国的家长们已经百项全能了,尽量别再把他们逼成教育家。
第三条道路,成就不只在遥远的未来,首先在可见的当下。进一寸的欢喜,进一尺的成就,若非当下可感,怎有信心度过漫漫长路?是当下的欢喜与成就,撑开了未来的空间,理想的空间,而非理论上的证明,甚至空洞的许诺。
无法对话时,客气地道别,各自安好。
实际上,人们很难踏上第三条道路。
因为这是一条最难的路。象牙塔中的设计,需要智商,第三条路,则需要智慧。而多数人则选择别人都走过的路。人多处固然「乌合」,但是最节约认知资源。哪怕是死路,大家一起死,感觉也会好很多。
踏上第三条路,谦卑(所谓「知无知」)、倾听与对话、持续改进,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未经证明的探索,不要急于确信;急于确信的真理,往往未经证明。
无论如何,我已经在路上了,你要不要一起来?
运城国际、茅山双语、晨山双语,以及……,或许,总有一款适合你!
最后,做个广告。明天下午,江苏句容,茅山双语校长见面会,你确定不去看看?
2018年3月24日星期六于高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