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翅膀,然而真正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的伙伴又有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均阅读量约为4.5本/年,而美国人的这一数据约为55本/年。
最近在周围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推动了一波读书的热潮,营造了良好的悦读氛围,向搭建学习型组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玛格丽特米德曾经说过: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肯付出的人能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
简短的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拆书帮RIA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阅读原文和重述信息属于理解范畴,而关联经验和规划行动则属于应用环节。这样来解读可能效果更好,拆书帮其实就是通过结构化的读书方式提升学习效率。至于个人能够提升的能力量级,跟自己之前积累的阅读量和工作经验也有很大的关系。拆书是一种方法和工具,只有掌握套路、养成习惯、熟练运用才能产生效能,提升效率,事半功倍。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就是认知主义,俗称砌墙主义,是指知识本身是结构化的,有相应的逻辑关系,所以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把他们拼装起来,呈现出他们本来的面貌。而“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后认知主义,俗称建构主义,是指将习得的知识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行转化,然后与自己之前的经验和背景相结合,最后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世界的知识体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主要作用就是洗炼心灵。其中有一个原则:以终为始。结合现在的培训工作,我们会发现组织需要的是会带队伍做管理的店长,他要以绩效结果为导向,辅导员工、支持员工,熟练掌握运营标准并快速落地执行,为组织创造效益。
说到《影响力》,“把书读薄”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联想到书中的关键字,比如“互惠”、“喜好”、“权威”、“稀缺”等,这时大脑就会像放电影一样,清晰的投射出书中的段落甚至是场景,一幕幕一场场记忆犹新。当我们遇到具体情境的时候,具体方法的应用边界也随之清晰,具体的行动会自然而然的流露,沟通的目标也就顺其自然的达成。
关于《从优秀到卓越》,我想讲一点个人的理解,就是一般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的区别。他俩最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是单位时间内运动成绩的振幅!尤其是巅峰状态的保持。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名叫赵楠,性别男,国家二级运动员,擅长项目110米跨栏。据他所说,他在训练中的成绩曾经跑进过13秒大关,好像是12秒90。(刘翔的记录是12秒88)那么,赵楠为什么不能代表中国田径队参加奥运会呢?因为他的12秒90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且只有一次。据说当时教练的第一反应是表坏了,因为赵楠的成绩一直稳定在13秒90开外。也就是说,想要成为一名高手,想要成就卓越,就要让自己“时刻处于巅峰状态”(董明珠),你的成绩就不可以忽高忽低,必须长期占据高分位或者仅有小幅波动。再想一想篮球场上的科比,足球场上的C罗和中国乒乓球队就可以了,敬畏卓越,致敬卓越!最后补充一点,通往卓越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成功的秘诀100多年前就被破译了,大家不是不知道,而是没做到。
《问题背后的问题》中,责任意识的体现浓缩为一句话就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应该做些什么呢?”林肯曾经说过:我走的很慢,但我从来不会后退。那么,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们的选择是什么呢?
仅以上述内容与小伙伴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