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在投资中的作用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对商业的判断,尤其是对未来的预见。如果从发展空间、竞争优势、商业模式、生意特性、产品、管理层、企业治理等各个角度理解了一个生意,那么估值就确实是小儿科了。理解生意并不容易,其中信息的搜集和解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工作。
一、一个函数:Y=f(x)=f[g(z)]
不少投资者有这样的疑惑,现在信息这么发达,都是公开的,每个人能获得的信息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如何能战胜市场呢?还有疑惑巴菲特式价值投资我们是无法学习的,因为巴菲特认识的企业家太多了,可以一个电话就打听到很多有价值的非公开信息,我们却很难,段永平成功投资网易是因为他可以随时找丁磊聊天。
以上疑惑潜意识中隐含有这样一个假设:占有信息的多少决定了我们的投资绩效。对此,我们并不赞同。掌握信息量的大小固然重要,但只是原材料而已,加工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函数Y=f(x),Y代表我们得出正确的商业判断的结果,x是占有的信息量的多少,f是我们运用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f才是最重要的。
不同人对同样信息的处理结果真是千差万别。一个苹果掉到地上,我们普通人熟视无睹,一个果农听声音也许就可以判断苹果的大小,而牛顿可以看到改变整个人类的万有引力,这就是不同人f 的差别。曾经在《今日说法》节目上看到中国有位非常厉害的足迹专家,在没有视频监控和DNA比对技术的年代,他看一下犯罪现场留下的足迹,就能抓住犯罪分子,他能从脚印看出人的身高、性别、年龄、体型。这样的案例还比比皆是,科学家、哲学家、侦探、警察都能从我们常人视而不见的现象中发现非常震撼的结果或思想,就是因为经过天赋或某种有效的训练,获得了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同样的信息,截然不同的结果。洞察力强的人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最差的人拥有十倍的信息依然可以误入歧途。
投资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同样的公开信息,市场上却拥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大量的交易了。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正确的观点只有一个。同样的一份年报,如果业绩发生了下降,有人解读为形势严峻赶紧跑路,有人认为短期正常变化不必在意,正确的解读只有一个。更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看年报,更不会去搜集其他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我们可以把函数Y=f(x)再进一步分解成Y=f[g(z)],其中x=g(z),函数g可解读为包括两部分,一是判断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二是如何去尽可能多地搜集到这些信息。
之所以有这样的分解,是因为大多数人还没到比拼f 的程度。据观察,多数人(包含机构投资者、券商研究员)热衷搜集的信息多是股价走势、企业短期的消息、概念、主题、主力动向、资金流向、宏观经济之类;还有更严重的,根本不知道在哪里下载年报和招股书,更不用说其他重要信息了。所以,提高f 的第一步,是提升g。
二、搜集信息:x=g(z)
搜集信息的第一步是确定搜集哪些信息,即判断哪些是重要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缺的不是信息,而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的投资体系决定了我们会去搜集什么样的信息,一个只相信短线操作的人是不会去读招股书和商业传记的。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体系是更高层面的的信息处理问题,现实是只有极个别的体系可以获得长期成功,而失败的体系人们总是趋之若鹜,长期成功的体系无人问津。这需要搜集大量的中外不同体系的成功失败案例信息库,还要做很多理论的思考和验证。我们在此假设如果选择了把股票看做企业一部分的价值投资派,应该搜集哪些信息。
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于企业长期内在价值的一切重要信息。关于企业长期经营的信息最重要,而不是千方百计去计算下一年的利润是多少,或者像很多券商机构去打听是不是有并购、定增、借壳之类的计划。信息搜集当然是多多益善,但也不是没有止境,抓主要矛盾就可以了,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可以略去。当然有些信息重要却是不可知的,也不需要过于关注,比如宏观经济。霍华德·马克斯在2017年01月10日的备忘录中写道,“一年前我和沃伦•巴菲特一起用餐,他告诉我,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应当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重要,另一个是可知。当今的许多投资者对宏观未来的洞察孜孜以求,因为宏观因素重要,宏观因素左右着市场。问题是,沃伦和我都认为宏观因素基本是我们无法知道的。沃伦很少把宏观因素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我们在橡树也一样”。
常见的信息渠道有如下很多种:
公司的招股书、年报、公告等公开信息;
公司官网、微博、公众号、行业协会等权威网站关于公司的信息;
媒体报道、百度搜索、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关于公司的信息;
电视节目、访谈、优酷视频等渠道的可视化信息;
雪球等论坛上其他投资者对公司的分析或信息搜集文章;
知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业内人士或用户的信息或观点;
京东、天猫、美团、大众点评等电商或团购网站上显示的产品销售和客户评价情况;
从业内人士交谈那里得到的信息,包括供应商、竞争对手、客户、员工、企业中高层领导等;
从其他投资高手的研究那里获得的信息;
通过亲自体验公司产品和服务得到的一手信息;
参加公司股东大会、公司调研、跟上市公司通电话等途径得到的信息;
券商研报、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
阅读报纸、杂志、商业传记、商业书籍等得到的信息;
阅读与公司业务或产品相关的学术论文;
其他渠道的信息等等。
可见,信息的渠道还是很多的,但每种渠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比如招股书和年报是最权威的信息,但大多过于简略,很难得到有血有肉的信息,语言上也大多经过了反复包装,仅仅看年报大多时候是不够的;有时了解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还不如百度或看新闻、报纸,但媒体往往喜欢不惜歪曲事实来吸引眼球;商业传记很有价值,比如与其看格力纷纷扰扰的新闻,不如网上读一下朱江洪的自传,了解福耀玻璃,可以读曹德旺的《心若菩提》,但不得不说大多商业传记并不那么靠谱,歌功颂德的居多,得罪人的少;看淘宝、京东评论会有刷单;个体亲身体验不能代表全局;参加股东大会未必能得到对我们重要的信息;公司内部人士的观点也可能很有局限性,身在其中的人有时反而看不到大局;有些深度券商研报有参考价值,但大多都是流水账结论全是增持买入。虽然以上信息各有优劣,但如果在不同的信息渠道中相互验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还是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于公司信息搜集,可以借鉴菲利普·费雪“闲聊”的做法,即与一切与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人交谈,包括竞争对手、客户、供应商、前员工、公司内部人士等。巴菲特在早期也借鉴了这一方法,与GEICO保险CEO的聊天奠定了巴菲特保险业的知识基础。在选股方面,费雪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内部人士,而是其他的投资高手的研究参考。
在如今的年代,通过很多网络途径和社交媒体就能认识到很多与所研究公司存在利益关系的内部人士或对某个企业、行业有深刻洞见的人。信息的获取比费雪、巴菲特当时的那个时代容易多了,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然而比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处理信息
培养洞察力的一个重要性格特质是对万事万物的孩童般的好奇心。查理·芒格曾经说道,“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够长期保持这种心态,你关注现实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如果你没有这种能力,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要失败”。在孩童时期,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奇心,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所有的事物在我们看来总是平淡无奇、理所当然,好奇心的泯灭几乎是无可挽回的宿命。难怪比尔·盖茨的母亲曾经开玩笑说,“如果能把孩子的好奇心维持到30岁,你就准备做成功人士的父母吧”。
培养洞察力的第二个方法是培养勤于观察和深入思考的习惯。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曾发现什么有价值的原理,那应该归功于我的耐心观察,而非其他才能”。处处留心皆学问,任何事物的背后几乎都有一套学问,等待我们去挖掘。就投资来说,每种生意的微妙差别都决定了背后的经济特性以及长期投资价值的优劣,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差别及其深刻含义。比如同样是家电,空调的技术几十年保持稳定,而电视的技术就不断遭遇颠覆性创新;同样是酒,白酒、红酒、黄酒背后的微妙差异决定了每个品类的市场规模大小,以及是否会受到进口酒的颠覆。
即使观察到同样的现实,每个人深入思考的能力也不同。爱因斯坦几乎不做实验,仅仅用光速不变这样的基本常识做深入的推理,就发现了相对论,这是极强的思维能力的体现。贵州茅台在面临限制三公消费影响等负面消息之下,销售确实有所放缓,不少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认为高端白酒将长期衰退,而洞察力强的人可以看到高端白酒背后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社交文化习惯不会改变,从而判断这一影响只是短期的。
掌握最基本的跨学科思维模型。这是查理·芒格提供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如果能掌握近一百个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模型,将大大提高我们对于各种事物的洞察力和认识深度。比如复利、概率论、统计学、不对称信息、囚徒困境、人类认知偏误心理学、进化论等等跨学科的基本道理对理解投资的规律以及商业的本质都有很大帮助。我们看到少数有洞察力的人写的文章比新闻记者有深度的多,就是因为前者脑子中积累了大量的思维模型。幸运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去学习每个学科繁杂的细节,只要理解其最基本、最重要道理,重要的是经常将其运用到现实之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