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都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说,这孩子从小都听话,在家里吃穿用我都尽力满足,我和家人都爱他,让他不缺吃不缺穿。一直与孩子相处也好,不知怎么孩子突然开始嫌弃我,嫌我啰嗦,嫌我买的菜,做的饭这不好那不好。动不动发疲气,闹情绪,也越长越不喜欢与我们交流了,甚至有时上学好好的,突然冒一句说不想上学了……
面对这种情况:
有的家会说,孩子长大,他想自已做主,你是不是管的严了,要求太高了……
也有家长说,孩子就一时一时的,这两天可能有什么事不开心,过两天就好了……
……
林文采博士提出这种行为偏差:是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这一概念是由林文采博士首次提出,林文采老师说:“如同种子一样,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没有阳光、空气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无法展开!人类也一样,我们的生命有无穷的能力,但是如果没有生理营养,身体就不会健康;没有心理营养,心理的巨大能力也就无法实现。“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也需要像身体营养一样,不同的年龄阶段供给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年幼的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就会在以后的成长生活中寻找。
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怎样给予孩子必备的心理营养,让孩子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林文采博士给出答案: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刚出生。孩子此时什么也不会做,也不知道自己以后怎样,吃穿等都需要爸妈的协助,不会说话,需要就用哭来表达。他需要和渴求的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做为孩子,无论年龄多大,都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比如孩子小时候有学业压力,学校测试成绩排名,考了不及格,那还是我们爱的孩子,不是分来衡量。新学一项技能,没学好,参加比赛没有进入决赛……今天和其他孩子玩的不合群……这些都不是我们不爱孩子的理由。爱和接纳孩子的是孩子这个人,不是他的行为,他的成绩,他取得的优秀成绩。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个月,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身体不舒服,如果自己饿了,病了,就需要父母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他,因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我是NO.1,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在这一阶段,林博士提到心理学上的一概念”重要他人“,是指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对孩子起决定性的影响。这个人是孩子自己挑选,本能是父母,如果父母不行,就会另选祖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找不到就一直找。从这个重要他人身上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重要他人。
思考:孩子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们确定自己做为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吗?孩子问我们,妈妈,你爱我吗?夫妻一方不时的问另一方:你爱我吗?你是不是爱孩子胜过爱我?……做为被询问方,你会思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想自己过往是如何处理?体会对方需要吗?……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从出生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这时,孩子对父母的要求特别严格,需要父母时时陪着他,这时期如果父母给孩子感受到爱,走过分离期就顺利一些。这阶段需要注意:妈妈的情绪稳定和夫妻之间的关系。
孩子小,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判断。情绪稳定,我们会愿意学习,陪伴孩子,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要。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和学着处理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夫妻关系稳定,孩子会感受到家的的温暖。对于孩子不适的要求,父母也能同心协力保持”温和而坚持“的态度来应对和解决。正如《正面管教》书中的一个理念:和善而坚定。即: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情形的需要。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孩子进入4-5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小进步用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对他的肯定和认同。
想想小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充满新奇,也是一个起步阶段。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验,根据当下体验的效果进行调整。这时我们给他们反馈是正面的肯定、赞美、认同。孩子是不是会更有信心,这也是锻炼。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6-7岁的孩子。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父母是对孩子言传身教的人,孩子的习得都从养育他的父母开始,父母做为模范,帮助孩子建立认知,学习处理孩子的问题,怎么解决的过程,都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板。
心理营养,需要我们养育孩子中培养给予。做为父母,我们也要汲取足够的营养,才能补给孩子。
也许你会说,我孩子大了,会迟吗?我要说:心理营养几时给予都不迟,迟给予总比没给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