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岭”位于榆次城东,东至源涡村西的猪头坟,西至岭下的那条北山路,今日叫中都路,北至王湖村北,东西宽三公里,南北长五公里,约15平方公里。是榆次的重要屏障,无论从太行山的条陉进的山,只要从榆次经过,都得翻过这座猫儿岭,即是榆次的东大门,也是太原盆地的东大门。
据当地的老人讲:榆次没有建铁路之前,无论是翻过猫儿岭出去的,还是顺着猫儿岭走回来的人们,都得经过这座猫儿岭。这样,自然给岭下居住的人们带来商机,走出去的要补齐路上的干粮;走回来饥肠辘辘,走下岭后喝碗羊汤,给自己疲倦的身子补点精力,这也就是现在羊毫街的起因。所以猫儿岭自然就是坐地生财的地方,同时也演绎出了太多的传说故事。世代的榆次人都以猫儿岭为荣,也成为老榆次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座猫儿岭是魏榆大地的一块风水宝地,也是几代榆次人牵肠挂肚所在,岭外就是奔向异乡,岭内就是到了家,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扎下根,繁衍生息,自然也就把猫儿岭当成自己的家。
据老年人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尽管山西、河北的铁路通车了,但当时的山西经济落后,人们也很俭朴,还是喜欢步行去邢台,舍不得花几块银元买火车票去坐正太铁路上的火车。其实,在没有铁路之前,太原周边的人们也都是顺着这条路出山西的。当时的晋商也没少走这条路。翻过这座“猫儿岭”,顺着那条小道往东走,脚力好的走七天就能到达邢台;脚力差的,八天也就到了。历史上也就留下“紧七慢八”的说法。起因也就是这样来的。
位于榆次城东这座猫儿岭上,密集的古墓群分布在南北长2700米,东西宽1500米的范围内。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历年来,从猫儿岭古墓群里先后出土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墓葬600余座,出土文物5000多件。其中以战国时期的墓葬最多。这一地区的战国墓葬,形制大多为土坑坚穴墓,墓坑比较深,有四五米的,也有八九米的,虽然这些葬具、棺椁早已腐朽,但出土随葬品比较丰富,有陶瓷、铜器、玉器、石器等。
作者:张宁静 。榆次区作家协会会员、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
特约记者。
联系号码:13453250496。微微读书圈、微微读书圈92经授权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