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下午第一节是阅读活动课,按惯例学生之间先交换图书,再读一本绘本。
图书交换比较顺利,第一次是同桌交换的,第二次前后桌交换,今天再同桌交换,这样四人小组图书就交换完毕,下次可以大组内交换。
图书交换完毕,也按惯例,老师读书给学生听,今天读《小猪变形记》。上学期叶明珠老师上的绘本公开课,就是这本书。此书故事情节有趣极了,我想会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打开绘本放到展示台上,开讲!
小猪在家里很无聊,觉得当一只猪真的一点意思都没有。他走出去了,看到一只长颈鹿在吃树梢上的叶子,觉得当长颈鹿挺好的。于是,他有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他踩上了高跷(不少孩子都知道高跷,我很诧异,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见多识广),他觉得自己是一只了不起的长颈鹿,向斑马炫耀,可是斑马却跟他说:“你不是长颈鹿,你是一只踩着高跷的小猪!”小猪踩着高跷摔倒了。后来,他觉得当斑马也挺好的,又有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故事情节的反复是绘本故事的特点之一,也是教师进行语言训练的着眼点之一。接下来,小猪又遇到了大象、袋鼠、猴子、鹦鹉……相同句式的问候语:“嗨!我是一只了不起的xxx!”遇到袋鼠的时候就让孩子们来代替小猪来和其他小动物打招呼。其他动物的回答也大同小异:你不是xxx,你是一只____________的小猪,比如:你不是袋鼠,你是一只脚上绑着弹簧的小猪。从一开始的几个孩子替小猪打招呼,到后来的全班参与,从开始结结巴巴地替其他小动物回答,到后来边说边笑,孩子们越说越流畅,不仅说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替小动物回答的时候,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小猪看到了鹦鹉,又想当鹦鹉。我问:猜猜看,小猪怎么变鹦鹉的?孩子的叽叽喳喳:小猪给自己绑上翅膀!翻到后一页,果然如此,孩子们为自己猜对了而高兴不已!看看封面的小猪,张开翅膀正跑呢!
我:“看,小猪变成鹦鹉后,他就跑出去了,他心情怎样?”
没人回答,正有些失望呢,陈钰璐:“他很高兴!”
我:“你怎么看出来的?”
陈钰璐:“小猪在笑。”
我:“这时候小猪心里可能怎么想?”
又是陈钰璐一个人举手:“他可能会想,这回没有人嘲笑我了吧!”
这两个问,一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二是牧养孩子的想象力。陈钰璐平时极爱听故事,这两个问题她能回答出来,不奇怪,与她长期的听读有关。我相信,到下个星期,再读一本绘本,同类的问题其他孩子也能很快回答出来。
小猪真的不能飞,从树上掉到了泥潭里,孩子们哈哈大笑。小猪在泥潭里滚来滚去,他觉得,还是做一只小猪好。
问:“小猪觉得做自己最好,我们呢?”
娃们:“我们也是做自己最好!”
“不要想着一会儿当这个,一会儿当那个!”
我:“嗯,说得好,不要老是羡慕别人,嫌弃自己。不光是做自己最好,我们还要做最好的自己。你们做到了努力做到最好吗?”
有人点头,有人说“有”,更多的孩子不做声。在思考吗?有没有做到最好的自己?
孩子们?我?家长们?
让我们都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