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跑到德思勤二十四小时书店转悠,拿起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看了起来,立马爱不释手。
前段时间正好接触了检视阅读这种做结构性笔记的阅读方法,而检视阅读这个方法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出来的。
说实话,头一次接触检视阅读方法,觉得形式大于内容,没什么用。所以刚拿起《如何阅读一本书》时,没报什么期待。
但是当我直接翻看“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以及“阅读与心智的成长”这两个小章节时,收获满满。自我要求和主动性这两个词启发了我。
在之前的一个礼拜时间里,我非常认真的读完了成甲的《好好学习》,做了不少笔记,算得上我到目前为止读的最慢最认真思考也最多的一本书。为什么这次阅读过程和之前大不相同?《如何阅读一本书》告诉我,是主动性的区别。
在读《好好学习》时,我试图让自己牢记几个问题和读这本书的目的。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让自己变成一个“更会学习”的人。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不断,以至于到最后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连“会学习”都谈不上。
这就是主动性带来的好处,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也开始逐渐掌握一些理解世界的新的方法。如果说查理芒格是灯塔,成甲就是我的摆渡人。
于是,昨晚在京东下了订单买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今天到货。拿到手之后,光是序言部分前两页就读了一个小时。读书读的越来越慢才是最爽的体验,因为这意味着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更大的世界。
如果说阅读和行走于世是同构的,这多么有意思。如果说世界是一本书,这本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向你提供什么内容取决于你的理解力以及你与它如何互动。如果你对自我要求越高,你从书中读出的意义就更多,而这本书可以是一个人(包括自己)、一段文字、一场活动。等等等等。
这样的思考非常有趣。比起跟着李笑来的专栏,在李笑来老师经过包装后的概念里打转,然后带给自己一种“思考”与“改变”的幻觉,我觉得自己保持主动阅读是更好的选择。不是吗?李笑来老师一周一个概念,说实话,那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任何一个概念能够理解和运用到极致都是一笔受用终身的巨大财富。但前提还是在于自己对这个专栏保持了多大程度上的主动性,否则,又回到了过不好这一生的死循环。
主动性,我现在的理解是,对这个世界以及自我本身,是不是带着问题在思考,是不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随意的阅读,随意的度过一生,自然不会增进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和生活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