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的沟通课》,沟通力导师兆民最新力作。此书虽名“内向者沟通”,但对外向者一样适用。如何营造自己的气场?如何学会闲聊?如何解决争吵和矛盾冲突?这些内容内向者或外向者都很感兴趣。
我们常用“鸡汤”和“干货”这样的词汇来掂量沟通输出类书籍的质量。从《内向者的沟通课》的结构来看,兆民是实实在在的在写书。第一章为内向者作了一个概述,并为内向者打气,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只要方法得当,内向者能流畅的表达不是问题。内向者的人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之后的每一篇节都抛出一个实际的场景或沟通类别,然后从理论、从自身的经历、从教学中获得的案例去分析应对之策,并给出解决方法。文字之间可以看出兆民的拳拳之心,他真的想用文字用他的研究解决大家沟通中的实际问题。
《内向者的沟通课》中引用了埃文·波斯特、马歇尔·卢森堡、伯恩斯坦(Bernstein,A.J.)等知名心理学大师和学者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了自己的观点有更好的理论支撑,相信兆名先生在起笔写作之前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沟通学、心理学书籍。
我认为《内向者的沟通课》是一本干货实足的书,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沟通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描述和答案,先不论其正确与否,起码会引起你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我想一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好。
面对沟通方面的疑惑,读者甚至可以把这本书看成解决沟通的问题的速查手册。《内向者的沟通课》每一节的最后都会对本节所列方法做一个精干总结,可以让作者快速的找到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正是对本书有着很高的期望,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大而全是一种写法,但小而精深可能更深入人心。
这几天在看一本书,叫《姿势跑法》。教跑步姿势的。全书300多页,讲来讲去实际就是在讲跑步别直腿跑,腿要抬起来,别的地方不要用力,要自然的摆臂,要轻松、自然的去跑。
就这点内容为什么写了300多页?书中他用大量的篇幅去说明这种跑法的哲学依据、科学原理和心理准备需要做什么。我想作者是想说明对一个人习以为常的跑步习惯做出改变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他要尽量说服读者,并让读者相信这样去做的意义。
《内向者的沟通课》之后,兆民是否可以考虑对某一种沟通类别做深入研究?比如婚姻内沟通这种让谁都蛋痛的困惑。相信用一本书把一个问题讲透比大而全更有意义。
(2) 是否可以研究一下达成某种沟通方式的训练方法?
比如书中对闲聊的一些方法:3:7原则(自己少说,对方多说),接住--送出去方法(接住对方的话然后再表达或反问)。初看感觉很有道理,然后我自己亲自试验了一下发现有如下问题:
1、 自己兴奋时常常忘了3:7原则,自己有时变得了7,对方则只有听的份。
2、有时对方的语言天马行空,我不知道怎么接对方的话。
3、 说着说着就回到自己的老习惯,忘了去接对方的话。
4、老是去接对方的话,多了对方觉得这种方式怪怪的。
体验的结果是我感觉很不习惯,所以我想在理解一个道理和能熟悉运用是有差别的,我们还需要一些训练方法,循序渐进的把这些沟通原则熟练运用起来。
(3) 缺少失败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就算是绝妙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类似场景,《内向者的沟通课》中每一次运用都是成功的,这里缺少失败案例。我指的是用了兆民的沟通方法后的失败案例。比如对争吵者的调解,经过兆民的调解(用上最大公约数法),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
把这个案例放到我们工作场景中,相信更接近现实的情况是大家暂时不再争吵,但内心谁也不服谁,各怀鬼胎吧,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4) 是否考虑增加地域性研究?
书中提到大多数案例感觉都以北方人的习惯为主,有一些案例放到南方如广东或福建是否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或是说是否合适?毕竟这种书是讲的沟通问题,而沟通思维、沟通方式是要受到地域性影响的。
虽然提了一些不同看法,但不能否认《内向者的沟通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起码它引发了我对沟通问题深刻的思考,希望兆民先生以后写出更好的作品,期待中。